□邓验
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层次解读
今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振奋鼓舞了广大教师接续奋斗的士气精神,并首次提出和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深刻把握教育家精神的科学内涵,要着重剖析教育家精神各项内容的关联与结构。教育家精神共涉及了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的内容,这既是对所有教育从业者的要求,更是思政课教师需要领悟把握的重点。这六个方面不是随意的排列,而是有其内在的逻辑层次,思政课教师可以尝试从宏观与微观这两种层次中把握这六个方面的内在联系。
这六个方面从层次上可分为两组,第一条与最后一条为一组,中间四条为一组。前一组,即“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和“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后一组为“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
第一组总体上更为基本和宏观,是最根本的价值底色与最高远的价值追求,体现了教育家精神性质上的规定性,回答的是教育家精神要“实现什么”。一方面,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作为学生引路人,必须修炼好“内功”,才能发挥好“树人”力量。首先就要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这是教育从业者的价值底色,也是思政教育高度政治站位的统领性体现。所谓“心怀大我”,就是人民教师既要有深厚真挚的家国情怀,更要始终怀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胸怀“国之大者”,开拓眼界和胸襟,将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放到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高度来把握,放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绵延不绝的文脉中来把握,既要有情感认同,也要有实际行动;所谓“至诚报国”,就是人民教师要始终以至真至诚的信念,投身教育报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以国家的需求为导向,这既是思政课的内在要求,也是思政课的目标归宿。另一方面,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既是国计,更是民生。当前我国正处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教育事业必须要有与之适应的宏大而长远的历史视野,首先就要保持“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这是思政课不懈追求的目标与发展方向。“天下”观念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宇宙观、社会观、道德观和政治观。涉及历史、现实、未来视角的纵横,关联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贯通,格局宏大、内容丰富。因此“胸怀天下”,就是广大教师队伍应自觉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自觉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人类共同价值为己任,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塑造“大格局”,培育学生的“大视野”;所谓“以文化人”就是以文化来教育人、感化人。此处的“文”既是指知识、学识,更是指人文素养,而“化”既是指教化,更是指感化。因此,“以文化人”实际上内在地包含了“智育”与“德育”、“教书”与“育人”、“立德”与“树人”的统一。再者,思政课本身就是弘道的课,它培育的是学生的首要素质,即思想品德和政治素质,这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首要素质。
第二组总体上而言更为具体和微观,是更细致全面的方法路径总结,体现了教育家精神过程上的操作性,回答的是教育家精神该“怎样实现”。其中,“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体现了教书育人过程中言传与身教的统一。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关键主体”,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要始终将教书育人与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对思政课教师来说,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所谓“育人者必先育己,立己者方能立人”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思政课教师既要在课堂上做科学理论、先进思想、优秀传统文化、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坚定信仰者与弘扬者,也要在课堂之外严以律己,做社会生活中真善美的践行者和传播者,在言传身教中引导学生心中装着国家和民族、行动中刻画着真善美,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使命高度和德行向度的课。“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体现了教书育人过程中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思政课更是直接作用于心灵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政课要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效果,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层次的人际交往,而应达到心灵共鸣的程度,唯有如此才能使思政课上的内容真正入脑入心乃至入行,这是共性的方面。另一方面,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学科特征、性格志趣等有所不同,如果采用千篇一律的教育形式,无疑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因而仍应遵循规律,加强研究,尽可能将思政课的共性与学生情况的个性统一起来,进而达到启发思想、润泽心灵的效果。“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体现了教书育人过程中积累与释放的统一。对于一线教育工作而言,积累是释放的前提,释放是积累的目的。一方面,教师要潜心问道,潜心明道,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对学术的钻研以及对规律和真理的探索,既要重视勤学书本所得之间接经验,也要重视笃行实践所得之直接经验。另一方面,教师在“问道”“明道”的同时,还要“信道”“传道”,这就需要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时代发展,关照学生成长,克服浮躁心理,保持专注心态,踏实治学,在此基础上不断实现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的创新进步。“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体现了教书育人过程中情感与情怀的统一。“情感”与“情怀”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程度上,一个事业有情怀的人必定有情感,反之则不必然。“仁者,爱人”。“爱”是一种情感,“仁爱”则是一种情怀,它是一种底蕴深厚的大爱。各位教师既然选择了教师行业,相信都是怀有对教育事业的兴趣、对学生的关爱的,这是基本的要求。而对这项事业的情怀则要求这份爱要更深更广,是超出个人利益之外的情感关切和利益追求。特别对思政课教师而言,更需要有献身人才培育,献身教育事业,献身国家大业的大情怀。从而以情怀激发担当,以担当践行使命。
(作者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