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羽:在象牙塔里寻梦
程羽,中共预备党员,文学院2020级戏剧与影视文学专业学生,现已免试推优至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曾任文学院青年传媒中心新媒体部副部长、校报编辑。专业成绩连续三年排名第一,辅修法学学位,多次获国家奖学金、校一等综合奖学金等。曾获“戏剧中国”全国作品征集话剧类潜力奖、中青网全国大学生“千校千项”优秀个人奖、湖南省文旅推广大赛优胜奖等荣誉,在国家、省级报刊发表作品十余篇。
本报通讯员 羽翮 照片上的程羽总是在眺望,好像镜头画框之外有一个只属于她的远方。当我问到她怎样看待人生的未来和生命的意义时,她只是说,“想看到更远的地方和更深的真相”。见天、见地、见众生,这就是程羽嵌入世界的终极法则。
徇梦而行,向阳而生
“我从没给自己定义过要成为怎样的人,也从没设想过自己要达到怎样的高度,因为我知道‘在路上’一定是人生最好的状态”。
每束光芒都是从萤火点点的积淀开始。时间回到2020年,第一次离开家乡、第一次独自住宿、第一次面对学生干部竞选,程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不适和压力。“大一一年,用两个词来概括,就是接续失败和自我怀疑”,一次次打击给想要拥抱新生活的程羽当头一棒,很多个夜晚她都默默在被窝里哭泣。生活的失意没有打败程羽,抹掉泪水,打起精神的她重新一头扎入那个处处透着未知的世界。“书籍成了我慰藉自己的秘籍”,从《围城》到《百年孤独》、从三毛到卡夫卡,图书馆307藏书室成了程羽修复自我的心灵乌托邦。浸润于书籍中,程羽接触了更多的人生样态和生活侧面,也从中汲取了生命的真谛和前行的力量。“人都是在痛苦和挫折中成长起来的,无论如何,都不应该放弃自己的梦想。”
程羽的职业梦想是在大学时候树立的,直至今日,她依然记得第一次读《理解媒介》的感受,“‘砰’的一声,有什么东西在我精神世界里碎掉并随即更有力地重组,当时我就意识到,这可能是我一直寻找的、应该用一生去追求和研究的领域。”接下来一年多里,她开始自学传播学知识,同时去校报进行新闻实践,上网课、读专著、写新闻填满了她的业余时间。这束梦之光照亮了程羽的世界,引领着她不断前行。
大三的时候,成绩排名专业第一的程羽获得了免试推优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的资格,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那个时候,她听到的基本是唱衰或劝诫的声音,毕竟是要跨城市、跨专业、跨院校,难度可想而知。“这可能是我‘乖乖’人生做过第一件最叛逆的事情。因为我是个从小就被呵护着长大的小孩,但这一次,我想自己选择。”执着于梦想的程羽,义无反顾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奔去。她认真准备资料,积极参加夏令营,适时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去年十月她终于得偿所愿地收到了人大的录取通知。
“人生没有上限,只要有梦,一切皆有可能”,在程羽的世界里,终点从来不是静态的地标,而是不断游移前行的红日,循着光照的方向,二十岁的程羽永远在路上,永远向远方。
扎根土地,行者知成
“对于这个世界,我有好多想法,也有好多困惑,但我知道这些只能一步一步在现实中被实现和解答。”
当问到程羽为什么会选择辅修法学时,她告诉记者,“如果说我主修的专业更多是仰望星空,那么法学就是让我回到了现实的土壤”。程羽坦言,以戏剧和电影为专业的她时常感到自己与现实生活的割裂,“感觉每天都在梦幻的云层和抽象的世界中飘浮,我需要一个现实的锚点”。通过法学的修习,程羽拓宽了眼界,加深了对社会的认知和理解,并激发了她深入现实,尽可能多地探索世界各个侧面的愿望。
2021年暑期为期半个月的支教生活是程羽最深刻的记忆之一。“走入乡村,跟那里的孩子、村民交往,我才发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是那么浅薄,也才认识到青年大学生的责任是什么。”那之后,程羽开始抓住一切可以服务社会的机会。郑州“7·20”洪水后投入周围村庄的灾后重建和采访工作、疫情防控阶段投入志愿者行列、寒暑假期间去不同的单位实习,每次和现实的深入接触都带给程羽对社会的不同认识和感悟,也让她的心智和才干得到成长。
程羽很喜欢袁隆平曾教导其学生的一句话,“电脑很重要,但电脑里长不出水稻”,真正的知识分子要“把论文写在稻田里”。“作为人文知识分子,虽然不能将所学变成现实的生产力,但我们依然有很多的社会责任需要去承担。”“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对投身实践和扎根土地的执着追求,让“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成为程羽生活之常态,跳脱理论之洞穴,触碰现实之光影。
心热如火,手写我心
“成为校报记者以来,对话已经不知不觉中成了我的一种人生态度,很多时候,看起来你在写别人,实际上都是在写自己。”
成为校报记者,在程羽看来是大学阶段非常重要的经历。“第一次采访之前,我给自己做了很久的心理建设”,面对陌生的采访对象,关于人物的一切在见到他之前都是未知的,“我不知道他会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是否愿意向我敞开心扉,我又该如何描绘他。”经过数次历练,程羽的新闻采写工作变得游刃有余。她是这样形容记者的工作,她说,每个采访对象都是一块交给你的玉石原料,如何雕刻、如何呈现都由你来决定,这种雕刻要是生动真实的、不脱离原料的,建立在充分把握和接近他的性格、讲话方式、兴趣的基础之上。但同时过于丰腴的细节又会扰乱读者的视线,所以你的雕刻必须有理有据、有因有果,必须有一条清晰的故事逻辑,让自己保持一定距离,不能让读者看到采访对象背后“那道高高在上的记者目光”。“心热如火,冷眼如灰”是程羽采访时秉承的原则,“你要切实地介入他、理解他,但同时你要保持一定距离,从中抓取你的讲述逻辑”。
校报记者的经历带给程羽的不仅仅是工作上的心得,还有对人生的体悟。“我突然意识到对话的力量,在跟不同的老师同学交流中,我看到了多样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内核”,这些接触和采访经历给了程羽重新体悟人生的视角,让她变得健谈、迷恋对话,也满足了她渴望了解世界、了解同类、了解人生的好奇。每次采访对程羽来说都是一场充实的旅行,“你被允许进入一座高山、一处冰川,也许你无限接近了他的本真、也许你仅仅触碰了他的皮肤,不管怎样这场旅程像梦一般迷幻、像风一般迷人”。
“执笔如照镜,我手写我心”,一个个的采访对象构筑一篇篇采访稿件,而稿件背后,程羽在他人的故事中找寻着、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