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鑫
蒹葭不会消亡
在中国,诗歌作为一种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从千年前的岁月涉河而过,驾一叶扁舟,晃晃悠悠地搭载过无数人——这群人里有奋力高歌“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帝王,有壮怀激烈誓要“待重头收拾旧山河”的将相,有浅斟低唱“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文人骚客,也有满怀抱负仰天大笑“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谪仙。无论高居庙堂,还是隐身江湖,人们都热衷于用诗歌记录生活,抒发情感,因此文学史上留下来无数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
我想,这种对诗歌的无限热爱应该来源于中国人骨血中的浪漫吧。追溯诗歌的滥觞,翻开书架上那一册早已泛黄的《诗经》,纸页薄脆而文字依旧鲜活,你会遇着某一片浩浩渺渺的水色,沙洲上蒹葭丛生,河流侧畔有人哀婉倾诉衷情,那便是人们所熟悉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也是中国人浪漫情怀的佐证。
中国人爱诗,爱浪漫,不仅人人作诗,还将诗歌与音乐相融合,为中华文化艺术积淀丰富深厚的内涵。《尚书·舜典》中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从《诗经》到汉魏六朝的乐府,大多诗歌都可合乐而歌。到唐宋时期,出现了依据曲谱进行创作的歌词,再到元明以后的剧曲和散曲,无不与音乐相辅相成。而到了现代,新诗兴起,不少文人雅士将此与现代音乐进行融合,最著名的当属闻一多先生所作《七子之歌》,诗人与音乐家共同以文字和乐曲,献上对祖国母亲的至深思念。还有李叔同的《送别》,这首清新淡雅、情真意挚的歌曲亦是现代诗歌与西洋音乐相结合的典范。到了当代,更有人将古诗词与流行音乐结合,奉献了一首首优美的歌曲,邓丽君的《明月几时有》《一剪梅》就是其中的代表,至今依然被世人传唱。
时光流转,千禧年后,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大众文化传媒日益取代高雅文化的影响力,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式微,有人说这是一个诗歌已死的时代,真的是这样吗?我认为不尽然。如今,尽管诗歌创作的盛景不再,但依然有不少人热爱诗歌,诗坛一直新秀辈出。就连很多人看不起的农民诗人、流浪诗人,也正在以集群的形象登上国际舞台,受到各大国际顶级诗歌盛会的邀请,就像被誉为中国的艾米莉·狄金森的诗人余秀华一样,即便生活困苦,依然不放弃创作,用诗歌抵抗苟且与庸常,抒发对生命的独特感受。
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诗歌与诗情又何尝不在呢?前几天有一款以传统文化中的诗词题材为背景创作的游戏《墨魂》宣告关服,在停服公告的博文下,有许多的不舍和感恩。离别之际,有人哽咽道“此是千秋第一秋”,她即将度过第一个没有墨魂斋诗人相伴的秋天,但也有人回复:“悠悠天地内,不死会相逢”。是呀,虽世事无常,盛宴难长,但诗情不老。在流逝的光阴里,只要诗歌还在,那么在每一个心灵与文字共振的刹那间,我们都将重逢。
请去爱诗、读诗、写诗吧。春风拂面是人间,夏蝉切切是人间,秋雨淅沥是人间,冬雪夜炉也是人间……在这路遥马急的人间,总会有人爱着诗歌。千年前的蒹葭不会消亡,它会永远留存在纸墨之间,滋养着华夏儿女。
(作者系文学院2023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