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结合”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多维解读
□周小毛
日前,我校举办“‘第二个结合’与习近平文化思想”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央党校和北京、广东、湖南、广西等省市自治区高校、社科院、党校的专家学者围绕“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与习近平文化思想展开了深入研讨,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学术观点。
一、“第一个结合”与“第二个结合”是辩证统一的整体
有学者认为,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不是数量上的简单变化,而是百年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表明我们党在新时代历史自觉和文化自觉空前提升。“第一个结合”是根本、是基础,“第二个结合”是拓展、是深化。“第一个结合”主要是如何处理理论与实际、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一切从实际出发,着力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第二个结合”主要是如何处理古与今、中与外的关系,要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弘扬。“两个结合”新就新在“第二个结合”,核心是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一个结合”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并没有终止,永远在路上。“第二个结合”同等重要,它是“魂脉”与“根脉”的结合和融通。“两个结合”是一个整体,相互促进,相互成就。但“两个结合”也不是平起平坐的。第一个结合是根本,因为马克思主义只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有可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会专家还专题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廉洁文化、国家治理文化、乡村产权文化有机结合的问题。
二、要从方法论、情感表达和形象构建的三维角度阐释“两个结合”
“两个结合”既是一种方法论,也是一种情感表达,并且具有形象建构功能。“两个结合”首先是作为方法论提出的,不仅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而且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方法。“两个结合”具有情感意蕴,表达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国情的尊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对人民主体地位的推崇和对时代的关切。“两个结合”对于构建政党形象、国家形象、民族形象将产生深远影响。“两个结合”是习近平基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提出的具有原创性的表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规律、实践要求,从方法论、情感表达、形象建构的三维角度阐释“两个结合”,才能理解其深刻意蕴,把握其独特功能。
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既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不可推翻的最底层、最基本的科学假设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具体理论的基础。基本原理是有限的,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且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三、“第二个结合”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马克思主义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成熟的产物,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工业文明的基础之上,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建立在中华民族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的基础之上,二者分别拥有产生和形成的特定时空背景和经济基础,分别属于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是两种不同时代、不同性质、不同体系的异质文化,那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能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呢?
有学者认为文化的差异性并不排除文化的互补性,文化的特殊性并不否定文化的普遍性,文化的个性并不否定文化的共性。如同物理学上的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一样,异质文化自身的魅力更能增强彼此的吸引力。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容上相通,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但研究的是整个世界和人类社会,完全突破了地域概念,具有世界性、国际性。因此,马克思主义既属于欧洲,更属于世界;既能回答世界问题,也能回答中国问题。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维上相融,二者具有思维方法的同一性,都特别注重实践、从实际出发、辩证理性的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境上相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诠释和表达马克思主义的优势,其本土语言能够把马克思主义抽象理论具体化、把马克思主义深奥表达生动化、把马克思主义鸿篇巨制简洁化,从而铺平了“第二个结合”之道,架起了“魂脉”与“根脉”有机结合的桥梁。而“魂脉”与“根脉”是否结合了,结合的效果好不好,归根到底要以结合的实践来判断。
四、“魂脉”和“根脉”相辅相成、彼此成就
习近平在多个场合论述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提出了“魂脉论”和“根脉论”。围绕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学者们探讨了三个问题。
一是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标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经历了一百多年的中国化时代化进程,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我们不能总是将其当成外来的文化形态。
二是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是“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又是“根和魂”?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2023年6月30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由此可见,“根”都是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魂”的指向不一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理论创新的“魂”,不同的语境选择了“魂”的不同话语表达。马克思主义传入之前,中华民族的“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传入之后,实现党的理论创新的“魂”是马克思主义。
三是“魂脉”和“根脉”的关系。“魂脉”和“根脉”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缺一不可。“魂脉”和“根脉”不是水油关系、水鱼关系、水火关系,而是水乳关系,“魂脉”和“根脉”的结合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二者不存在孰重孰轻、谁先谁后和谁服从谁的问题。而是要通过“魂脉”和“根脉”的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以真理之光激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极富传承性的中华文明基因,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现代转型,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文化滋养。也有学者提出不能把“魂脉”和“根脉”相提并论,如果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称为“根脉”,而把马克思主义称为“魂脉”,那就意味着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前,中华民族只有“根脉”没有“魂脉”,可能会导致认识上的误区和混乱。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前,中华民族就有“魂”,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则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增强了“魂脉”,或者是“魂脉”的根本性提升,改变了中华民族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
五、不能把“孔学”“孔教”“孔家店”等同于孔子及其思想
有学者认为,要严格区分孔子及其思想与“孔学”“孔教”“孔家店”,因为“孔学”“孔教”“孔家店”是历代统治者用来麻痹和束缚人们的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封建伦理,造成了人们的愚昧、落后和盲从。而孔子是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其所创立的儒学思想具有不可否认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价值,不能全盘否定。作为封建意识形态的儒学、儒教和“孔家店”遗害中国两千多年,应该被打倒。唯有如此,才能把孔子从圣坛上请下来,去除其身上的神圣光环和独尊地位,才能回归孔子的真面目、真精神和真价值。不能把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的孔子和儒家,与后来打着孔子和儒家的旗号不断进行改造和歪曲而形成的“孔学”“孔教”“孔家店”等同起来。
其实,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既不是要打倒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更不是要抛弃绵延几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是要把人们从长期封建专制主义的束缚和奴役中解放出来,实现思想解放和文化自主,“打倒孔家店”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矛盾。历史证明,“打倒孔家店”是近代中国由精神被动、文化被动转向精神主动、文化主动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反对独裁提倡民主、反对迷信提倡科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思想解放和文化革命的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的序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即实现“第二个结合”,是历史的必由之路,是对五四精神的真正继承。
六、习近平文化思想构成了系统全面、逻辑严密的科学体系
习近平文化思想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成果之大成,致五千余年中华文脉之高远,开“两个结合”之新统,树守正创新之典范,坚持“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的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习近平文化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内涵十分深刻,拥有“四梁八柱”性质的重大思想作支撑,关于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关于“两个结合”、关于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关于坚持文化自信、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和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关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关于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关于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等等一系列理论观点,以及“第二个结合”、文化主体性、新的文化生命体、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等概念体系、话语体系和叙事方式,极具丰富性、系统性、创新性,构成了系统全面、逻辑严密的科学体系。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在伟大飞跃的进程中飞跃,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指南,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旗帜。
(作者系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