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投稿  |  ENGLISH
 欢迎您访问湖南师范大学网站!今天是:

1708-2-1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10日 20:25 点击:

坚持“三个改进”,深化“三全育人”

——我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综述

“三全育人”是新时代推进育人理念和方式变革的重大命题,是高校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回应。我校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坚持“三个改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具有师大气质的时代新人。

一、坚持改进工作体制,聚力“三全育人”主引擎

学校党委不断优化工作顶层设计,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着力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

一是育人工作传导力持续增强。学校成立了由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校试点工作进行统筹领导和推进。党委书记蒋洪新带队赴上海等地高校学习“三全育人”经验做法,亲自调研和听取二级学院“三全育人”试点情况。学校党委班子成员主动履行“一岗双责”,实施联系学生“七进”工程,校院领导带头讲党课、开学第一课、形势政策课,积极参加学生日常活动。学校职能部门主动提高站位,牵头落实十大育人任务,全面推动“三全育人”试点改革落地生根。

二是育人队伍战斗力显著提升。试点以来,学校共招聘专职辅导员59人,目前师生比1179。其中,1人获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1人工作室获全国辅导员名师工作室立项,连续11年获省辅导员年度人物,连续3届获省最美辅导员,3人入选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思政项目立项数居全省前列,在首届高校辅导员示范观摩活动中获一等奖。703个本科生班级全部配齐班导师,并将班导师履职情况纳入青年教师职称评聘、考核评优体系,连续多年开展“十佳师德标兵”“十佳青年教工”“十佳辅导员”“十佳班导师”等评选表彰活动,全校凝实了育人合力,提升了育人实效。

三是育人工作满意度不断提高。学校将“三全育人”试点作为“双一流”成效评估、学科建设的重要指标,在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和“十四五”规划中系统推进,定期研判分析工作成效。坚持每年开展学生思想状况调研,平均回收有效问卷1.8万余份,问卷涵盖各学院专业,学生对思政工作总体满意度为99.38%。坚持每年开展后勤服务质量测评,学生对各中心工作满意度均超过90%

二、坚持改进工作举措,擘画“十大育人”全景图

学校充分挖掘育人要素,完善工作措施,推动十大育人协同协作、同向同行,构建了一体化育人工作体系。

一是优化培养方案,抓实课程育人。我校始终坚持以“课程思政”为目标大力改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有机统一。近年来,面向本科生开设了“红色中国”“价值中国”等百余门精品课程,获省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38项,获3门省级和2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个省级课程思政建设示范中心。1位教师获第二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暨优秀课程观摩活动特等奖,4部教材获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2位教师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开设本科生项目制课程179门,参与人数达4000余人次,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是聚焦国家战略,着力科研育人。我校大力发扬“学科育人”科研优势,培养学生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长期以来,学校所有实验室均向本科生开放,师生共同发表重点期刊科研论文千余篇,其中每年本科生发表核心期刊论文近百篇。2021年,学校成立世承书院,集全校之力、聚全校之智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特区。作为首批全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单位,试点以来,学校累计立项国家级项目650项、省级项目873项、校级项目1409项,投入经费2560多万元,覆盖学生1.6万人次。

三是整合教育资源,推进实践育人。我校秉承“资源要整合、实践要出彩”育人理念,优化各类资源,强化项目制管理。近年来,学校组建博士生服务团、研究生支教团助力乡村振兴,持续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组建服务团300余支,实践足迹遍布全国33个省市区,累计服务人数达百万人次。学生常态化参与的志愿者3千余人,服务时长约6千小时,受益人数超过6万余人次,10余个项目获全国金奖。

四是因时因地制宜,厚培文化育人。我校高度重视“举旗播火、兴文育人”,深入开展各类先进文化教育,涵养校风学风,繁荣大学文化。近年来,学校初步建成岳麓山抗战文化园,扩建和命名了中和楼、腾龙楼、咸嘉湖校区综合大楼等建筑楼宇,打造了校史馆、博物馆、天文馆、地学馆、标本馆等文博馆矩阵。围绕重大节庆纪念日,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文化育人,坚持举办“开学第一课”研学活动、“榜样的力量”表彰大会、艺术节、学术节、文化节及运动会等20多项品牌活动,连续35年举办“未来教育家”竞赛,连续19年组织“师大之星”评选,2023年迎新晚会登上长沙当晚同城微博热搜,浏览量超270万人次,彰显了师大文化育人特色魅力。

五是构建多元矩阵,创新网络育人。我校提出“学生在哪,工作场就在哪”,守正创新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近年来,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支持下,学校打造了700多平米的综合性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场地,形成了以公众号、视频号、微博等十位一体的网络融媒矩阵。创新推出“湘思育人”“青春之光”“青春星讲堂”“子归”等百余个特色栏目,围绕“建党百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主题,开展了直播微课堂累计达400余期,观看量达290万余人次。组织师生代表参与《为时代育新人》《陈昌:中国共产党早期思政育人先驱》等思政纪录片拍摄,在中国网、中国教育电视台、芒果TV先后展播,观众达千万人余次。

六是统筹内外资源,促进心理育人。我校贯彻“育心与育德有机统一”,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工作格局。近年来,学校心理中心和心理学系开展支部共建、教育共享,专兼职教师与咨询专家达50余人,推出线上语音、视频咨询等个性服务,每周开放时长增至60小时,学生满意度超90%。学校与省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湘雅附二医院等建立校院合作机制,设置专科门诊绿色通道。重点打造“5·25”“10·10”等系列品牌活动,多个科研项目获省级立项,并获批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

七是提升治理能力,完善管理育人。我校坚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营造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近年来,学校积极探索民主治校新形式,连续聘任了七届“校长学生助理团”,保障学生代表发挥民主治校职能,共同参与和主持解决相关问题达千余个。不断推进战略咨询委员会、校友企业家联盟等社会参与机构的运行机制,为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以及学科布局、人才培养等重要改革举措提供战略性、前瞻性决策咨询。建成“一站式”学生社区大厅,教务、学工、后勤等多窗口入驻,解决学生日常百余项事项,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

八是增强服务意识,深化服务育人。我校紧紧“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增强供给能力,提升学生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在全省高校率先打造校内人才市场,开设简历实验室、面试直播室,创新开展“生涯体验周”“职业素质提升”系列活动,保障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图书馆持续改善硬软件条件,全年累计开放350余天,提供24小时不间断数字资源服务,日均接待读者5000余人次,图书年均借还量达40余万册次。餐饮服务中心建成学生自助餐厅和中央厨房,推出“端午有粽子、中秋有月饼、冬至有饺子,春节有年饭”等特色餐饮。校医院聘请百名医护人员担任学生健康辅导员,建立学院健康管理服务群,为学生健康保驾护航。

九是完善资助体系,精准资助育人。我校推进“扶困”与“扶志”相结合,完善“四位一体”发展型资助体系,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良好品质。每年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400余人,审批申请生源地助学贷款学生3500余人,发放金额近3000万元。安排专项资金80余万元,设立临时困难、新生绿色通道、寒衣补助、灾害与疫情专项等多个帮扶项目,年均提供助学岗位千余个,支付薪酬240余万元。组织开展获奖学生宣讲、受捐爱心社成员志愿活动、励德影院等主题活动,近年来涌现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6人,“芙蓉学子·榜样力量”自强不息奖获得者6人,湖南省最美大学生1人。

十是筑牢战斗堡垒,夯实组织育人。我校坚持“人人育人、处处育人、时时育人”,推动组织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近年来,学校深入开展学生党支部书记集中轮训、毕业党课、党员挂牌寝室等精品活动,党政领导干部与支部、班级、社团结对,通过“校长午餐会”“院长午餐会”等形式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答疑解惑。学校“五老”队伍,发挥余热,十分关心学生成长,2020年,获评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此外,学校探索构建了家校社三位一体共育工作模式,先后与10余个地方政府、100多家企事业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打造各类高品质产学研合作基地百余家。

三、坚持改进工作基础,奏响“三全育人”最强音

本次试点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效工程。为此,学校严格落实有关制度、人员、经费、场地及工作基础保障。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坚实长效育人基础。学校制定完善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方案》《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60余项制度与管理文件,适时修订相关文件,围绕十大育人体系,建立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及工作规范。

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夯实工作开展基础。我校现有辅导员155人,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9人,兼职心理咨询师30余人,专职就业指导老师84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108人,均达到教育部标准。学校依托承建的教育部、湖南省思政队伍研修中心、省高校网络思政中心三大平台,承办全省高校宣传部长培训班、辅导员上岗及科研能力提升培训班、新进思政课教师专题培训班等10余次,围绕工作热点和重难点,设立创新工作室项目,给予5个重点项目每个5万元,10个特色项目每个2.5万元的经费支持。

三是加强经费投入,落实育人保障基础。我校严格按照综合改革试点的目标定位、教育项目的选择、经费开支的筹措等各个环节予以支持,确保满足经费使用需要,并按照有关规定执行,尽最大可能发挥效益。其中,我校教育基金会设立各类师生奖助项目达183个,如湖南省作协主席、知名童话作家、我校文学院教授汤素兰设立了100万元素兰文学奖,激励在校生专业创新。曾慧宇校友捐赠100万元研学基金,帮助寒门优秀学生游学境外。

四是职教人才培养质量过硬。学院对标新工科、新艺科、新师范人才培养要求,重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人才培养质量过硬。近年来,学生参加各类创新性实验100多项,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近200项;参加学科竞赛获得各类奖励近200项,获奖学生达500多人次,其中国家级奖项50多项。学生获学校“未来教育家”竞赛特等奖。毕业生优质就业率居学校前列。涌现了一批扎根行业的杰出校友,如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2001届毕业生、湘西民族职院教师江天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5届毕业生、西北工业大学教师尤著宏;2023年获湖南省卓越工程师称号的2008届毕业生熊用;获得2018年“感动广州十大教师”的2004届毕业生李贤林等。

学生工作部供稿



上一条: 1708-2-2
下一条: 1708-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