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佳丽
唱响中国式现代化的湘江之歌
三月,我来到湖南湘江新区城市馆,聆听了一节别出心裁的移动思政课,领略了中国式现代化下生动的湘江实践。
水上悬浮的魔盒是我对城市馆的初印象,富有几何感的建筑主体屹立于天地间,倒映于盈盈一水,让建筑之美与自然环境水乳交融,这不正是湘江新区城市之美的缩影吗?
走进场馆,映入眼帘的几个大字“中国式现代化的湘江实践”开门见山地点明了今日之行的主题。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道路。从获批首批国家级高新区到而今的三区合一革新管理体制,30多年来,湘江新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发挥作为长江经济带支点的区域优势,牢记“湘江使命”,依托“湘江资源”,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湘江样板”,彰显“湘江担当”,擘画美好“湘江未来”。也无怪其在短短几十年以腾飞的速度跻身国家级新区发展第二梯队。
如果说一层的“你好湘江”系统性展示了湘江新区发展的过去与未来,那么二层的“动力新区”则从科技发展的具体剖面彰显了湘江新区腾飞的科创动力。
从北斗芯片、神舟飞船部件到深海采矿系统,科技助力人类探索天涯海角;从六机七芯到中联智慧产业城,科技引领中国实现自立自强。而这样大步“出海”的底气、世界瞩目的成就,离不开湘江新区雄厚的人才储备,更离不开政府对自主创新的高度重视和对科技研发的大力投入——坚持把最好的地段留给科创机构、把最好的风景留给科创人才。展品中,由大学生团队自主研发的产品比比皆是,高校创新平台见证了无数灵感的迸发、汗水的兑现、发明的诞生。当我看到他们的成果时,脑海中浮现出了两个画面:一个是日复一日实验室中忙碌而又坚定的身影,一个是成果诞生的瞬间众人相拥而泣爆发的喜悦。于是我开始问自己,我以后也能成为像他们那样耀眼的人吗?眼前的鸿沟让我望而生畏,不能的吧——这是心中不自觉地默认。但纵然如此,为何不努力试一试,每天填补一点,即使这条沟可能永远无法消失,至少站得高一点,至少离彼岸近一点,至少问心无愧、岁月无亏,也能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贡献一点力量。
回过神来,集体的讲解已经结束,剩下的是大家自由体验的时间。我和小伙伴直奔互动区。在那里,我们将动物放回绿意盎然的虚拟森林,在场馆内进行了一场身临其境的公路自行车比赛,还体验了一把酣畅淋漓的“百舸争流”,玩得不亦乐乎。通过新媒体技术与互联设备,我们足不出户就能锻炼身体,亦能领略诗和远方。这让我真切感受到了新区发展给市民带来的美好生活体验,也生动诠释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内涵。
一场移动课堂,不仅让我感受到湘江新区日新月异的变化,更感受到了身为青年的使命担当。愿吾辈大学生皆能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新时代的潮头唱响中国式现代化的湘江之歌。
(作者系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