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世佑
我的乡愁
——在湖南师大北美校友会10周年午餐会的一席谈
各位嘉宾、各位校友:
衷心感谢各位的光临,感谢几位校友骨干与家属联袂出动,为这次餐聚付出的辛劳。
不瞒各位,敝人当年之所以在湾区张罗湖南师大北美校友会,与我受过一点刺激有关。2013年9月下旬,我与斯坦福大学张首晟教授等受邀,出席国家驻旧金山总领事袁南生先生主宴的国庆招待会,现场有的师友把我介绍给浙大、清华、北大、交大等中国名校在美国的校友会会长,还见到与我校分享岳麓山山峦的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的校友会会长,但我最想见的是湖南师大的美国校友会会长。他们告诉我,湖南师大在美国还没有校友会,这让我有点诧异。当晚,我用越洋电话向时任师大党委书记的张国骥教授求证。他说,湖南师大不仅在美国没有校友会,在海外一个都没有。我当即表示,我先摸摸底,看能不能在这边筹建一个校友会。我的想法很简单:浙大清华等重点院校的毕业生没有校友会可能都没关系,省属院校的毕业生倒是更需要一个校友会抱团取暖,顺便回报岳麓山。我还想让一些并不满足于湖南师大的在校学子看到,在大洋彼岸,有一群校友正在静候他们的到来。
人的生命节奏由每天24小时串联着,我的时间观念不强,老乡观念倒是很强,人以群分,更以趣分。当初之所以愿意把我在斯坦福的研究时间拿出来张罗这个校友会,还与母校一位讲授近代史课程的老师有关。当年,我在课后上门请教,有一个近代人物在他主编的新书里语焉不详、《辞海》等也没说明白,说的还有差错,那个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了。他回答说,这个人我们也没搞清楚,你可以研究。我需要从校内、校外的图书馆、资料室寻找资料,他就用电话或纸条助我寻找,还为我的处女作过目把关,再推荐给学报与湖南省首届大学生学术论文报告会。毕业前夕,我谢恩辞行,这位师长赠书给我,还用一句“我读大学时还没有发表过论文”来激励一个本科毕业生。后来,我有两次改行的机会,每次都能想起他的声音。他就是给我授课时的系主任、稍后升任的副院长,我们离校不久再受命为湖南师范学院的最后一任院长,改名湖南师范大学后的最初一位校长——林增平先生。如果我说他是坐镇岳麓山的湖南文科第一人,当不为过。因为他既是湖南师大第一个博士点的创建者,也是湖南省的文科中第一个博士点的创建者。我在与国骥书记通话之后,就在想,如果能在林先生越洋访问过的美国为湖南师大启动北美校友会,不善言辞但不缺幽默、文笔雄健的林校长也会在九泉之下开心三秒吧?“万事开头难”,知难而进,我们还是走过来了。首先应该感谢零星散落的校友们配合,感谢好几位益阳籍与湖南籍的名校毕业生予以大力支持,包括今天到场的当年北加州湖南联谊会的会长、湾区男高音欧阳飞鹏先生。
10年来,北美校友会的运作大致还可以,也做过一些有益的事情。比如,在校友遭受火灾乃至病逝之后,其他校友们都能快速反应,给母校贫困学生的捐款也成了制度化的常态。还有一件事受到母校内外的关注。6年前,在湖南师大80周年校庆前夕,有26位北美校友响应我的提议,以抢救家史、打捞社会史片段的气魄,破天荒地提笔撰写自己的父亲,编成《故园的背影——湖南师范大学北美校友笔下的父亲》一书,于2018年在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还有8位作者陪我赶回岳麓山,开展以“家史、国史与家国未来”为主题的群体性讲座,感动现场。还得感谢颇具影响力的“澎湃新闻”不仅选载过《故园的背影》,还专题报道过我们的讲座,让一些“985”院校的校长、书记也注意到,原来校庆还可以这样办:歌声掌声与杯觥交错之后,曲终人散,还能留下一本可读之书。这本书在第二年被教育部列入面向全国大中小学图书馆或图书室的推荐书目,而我作为主编,最看重的是把一批勤劳而善良、坚韧的湖南男人从坟地与骨灰盒里请出来,登上大雅之堂的书架,慎终追远,为作为儿女的北美作者带去情感慰藉,也为历史学的社会史、区域史、芸芸众生的生命史、生活史与家史的求真与存真再现平凡而伟大的存在,为未来的历史研究者在撰写相关著述或博士论文时提供细节、个案与史料片段,可谓一举多得。近年来,我们听到校外甚至国外的师友夸奖说,这是湖南师大北美校友会的一个创举。仔细一想,也许此言并不为过。我们时常徜徉于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展望祖国的未来,而热爱父母、亲人、邻里、家乡与母校、同窗乃至陌生同类的那份情愫与日常行动,就应该是爱国的基石吧?
近几年来,疫情肆虐,不仅考验着中国,也考验着地球村,各位嘉宾与校友能够健康地活下来,都不太容易,我们的人生观与宇宙观都会发生程度不一的变化,开始重新思考家国与人生、人类的未来,我想听听你们的思考。敝人由于时间与精力都有限,退出北美校友会与理事群已有5年多了。今年5月,上海校友会会长、复旦大学计算凝聚态物理学家、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院长、中科院院士龚新高教授要我这个顾问为上海校友会的年会提交“请假条”时,我不仅超额完成任务,还顺便提议,4年之后就是湖南师大校庆90周年,上海校友会能否与北美校友会联手,展现拥抱太平洋的品味与气度,给母校90周年校庆献礼?至于献什么好,需要协商,时间还早。未雨绸缪,办法总比困难多。
作为中西部省份的湖南,与发达的近邻珠三角形成巨大的反差。这时常催发我的乡愁,我们该为这个中西部地区做点什么?还有,在这个中西部地区,我们的母校湖南师大的前身国立师范学院在抗战救国的烽火中立身。栉风沐雨86载,母校先后跻身国家“211工程”、“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正全力建设“创新师大、特色师大、开放师大、智慧师大、幸福师大”,努力开创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建设新局面,我们又能为母校做点什么呢?这年头我已经放弃了远虑,只有近忧,我的近忧就是这“做点什么”的意念,是飘荡在我的头顶挥之不去的两缕“乡愁”,请各位指教。
(作者系我校1978级历史系校友,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博导,浙大与中国政法大学博导,香港浸会大学高级海外研究员,斯坦福大学高级访问教授。本文刊发时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