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锦京
问功绩,他道黄州
多久没有细细听一场雨,不急不躁;多久没有款款念来一阙诗,逸兴正到。我请你静静走来,来看看神州大地上的山河古迹,来摸摸跋涉千年的历史纹理,来读读中华文明的丰满和沧桑。
——题记
如果你问我,读过这么多书,最爱哪篇文章,那么,一定是这篇散文,在我脑海里沉浮搅动——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耀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述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溪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这段文字出自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黄州突围》,这一段是我每一次读,都会被久久震撼的句子。
在《黄州突围》中,余秋雨先生为我们讲述了东坡,这个曾经因为光芒太甚而被小人逼进牢狱,挤到黄州的天才。他写东坡被排挤、被囚、被贬,在周遭只剩寂寞和苦难的境况下,实现突围的人生际遇。此文带给我的震撼,不仅仅在于苏轼人格的成熟,不仅仅在于他“于无所希望中得救”,更在于这是一种关乎文明的力量。在苏东坡被押解途中,余秋雨先生写道“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他指出“一部中国文化史,有很长时间一直把诸多文化大师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挤眉弄眼的小人”。文明的飘摇、历史的吊诡、文人的无力均蕴含在短短的文章中,如何不叫人感叹?
余秋雨先生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宏大的视野去探寻古老的中华文明,让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穿越千年的烟尘,风尘仆仆地同我们相遇。他以一种圆润而明亮的姿态,把对历史的所思所感融进字句,直抵所有读者的灵魂。黄州是苏轼的黄州,是余秋雨先生的黄州,又何尝不是所有读者的黄州。
中华文明一路跌跌撞撞走来,其中经历的阴云让人后怕:莫高窟的壁画被守窟的道士毁坏,藏经洞里的经文被堂而皇之地拐去异国,屈子、东坡这样的大儒遭遇致命的迫害,无数典籍随着焚书坑儒政令的下达葬身火海……而这些代表着中华文明精魂的人、物,差一点就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中华文明丰富而瑰丽,但同样有战乱、有动荡,有宵小、有佞臣,有无力守护的遗失的文明,亦有亡国灭种的累累伤痕。这一趟中华文明面世的旅程,注定是苦旅。但,这跌宕的征途,或许就是文明本身。尽管有过屈辱,有过低潮,有过黑暗,但中华文明穿越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从未中断,反而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我却只能认个囫囵。我能诵几首诗,能写得方块字,但读罢《文化苦旅》,我知道,我对它真的知道太少。我不知道什么是牌坊,从未思考那些被歌颂三从四德的女子的悲哀。我没有想过细雨和剑门孰轻孰重,没有心思去访一座废弃的庙宇,没有耐性去翻一隅荒凉的沙丘。我看佛像,读不出佛心;我看楼阁,体会不到文人墨客览物之情。我们被现代文明裹挟,沉浸在全球一体化和消费主义的喧嚣之中,这绝不是一个称职的中华文化传承人应有的表征。中华文明跋涉千年的意义是为着被遗忘、被抛弃、被湮没的吗?不是如此,也不该如此的啊。
我们不该如此,不该满足于会念几首唐诗宋词,不该仅仅知道万里长城和故宫。我们该给浮嚣的日子添一点宁静,给躁急的心灵来一点清冽,读读贯穿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看看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文化瑰宝,走到历史的纵深处,去探寻属于我们中国人的文化之根。
我不知道自己会不会真正拥抱成熟,但有件事毋庸置疑,我终将遭遇我的黄州。
(作者系教育科学学院2022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