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投稿  |  ENGLISH
 欢迎您访问湖南师范大学网站!

1723-4-4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16日 10:06 点击:

□何舒晨

寻回文学视角里的闽南

连接着海峡两岸的至亲血缘,承载着无数祭拜香火的神仙中转站,洋溢着弟兄豪情和拼搏斗志的小地方——闽南,是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故乡。当我拜读了蔡崇达先生的《命运》,才体会到多年来苦苦寻觅的地域共鸣,仿佛书里的阿太牵着我的手讲述她的人生,仿佛书里的闽南语是面对面念给我听:火车伊要开往叨位……

《命运》这本书以九十九岁的阿太一生的故事为主线,串联起福建闽南沿海小镇几代人的人生故事、命运选择与时代浮沉。在闽南语里,“命运”两字的读音有节奏也有力量感,“命”字读音悠长,而“运”字短促,像感慨着却忽然收尾。《命运》一书开头便大力描绘死亡的样子,挖掘那个最不想令人面对的人生句号,用大量笔墨叙述村里老人一个个离世的情境,最终也轮到了阿太。“站在死亡那个临界点,你回望你的人生,你才能看到你的命运是如何潺潺流动的,才能描绘它的样子。”在阿太濒死的时刻,蔡崇达终于找到支点,站在阿太的视角上回望她的一生,刻画出命运的模样——它是有一定趋势的,但中间过程如何流动是不固定的,就像一株植物,能长得多高已经注定,但能否开花、结果得看它自己的努力。我们在遇到苦难时往往手足无措,觉得人生停滞不前,但其实命运是一条河流,永远潺潺流动着,推着我们前进,我们只需相信时间。

自古以来,许多妇女被埋没在尿布和灶台之中,她们在历史中隐身,但人类的发展离不开女性,如何书写好女性是文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在传统家庭结构中,“女性是一个家族的压舱石”。女性有天生的共情力去关爱人、拥抱人,成为凝结家庭中心、形成家庭整体记忆最不可或缺的因素。蔡崇达以小见大,以阿太的典型形象探寻中国农村女性的群像。阿太的家庭长久处于男性缺失的状态,阿太的父亲出了门就再没回来过,其丈夫也追随着一代代闽南男人的命运出洋“讨海”,阿太靠自己哺育了几个没有血亲的孩子。经历人生种种坎坷,看过命运大起大落,阿太心有神明,坚忍而坦然,对生活的信仰支撑着她去面对一切。在乡村,这样的女性是很常见的,她们没读过书,识不得几个字,但经历人生的漫漫旅途,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智慧,这融合了关于“生命底部”问题的思考。这些女性以单薄但坚韧的背脊支撑着整个家庭情感,凝聚着家庭记忆,承载了子孙后代的乡土柔情。

“作家是一块土地的农作物”,正如高密东北乡之于莫言,新疆阿勒泰之于李娟,这些作家的文字起源都是由足下的土地、精神的故乡迸发出来的。同样地,闽南也给予了蔡崇达丰富的精神力量。他从文学视角重新发现了闽南的民间社会,写出了闽南文化的独特性,把具有共性的中国文化精神抽象、传递出来,使读者注意到,文学舞台上有了闽南的登场。

四处可见的庙宇、八方各路的神明是闽南文化的一大特色。蔡崇达将神明与我们的距离拉近——神明就像天上的公务员,他们各司其职,协同运行人世间的生死别离、晴晴雨雨。他们有些是天生神,有些是后天仙(凡人死后成神的),他们受过苦难,也和世人一样有情感,因而他们能懂我们的喜怒哀乐,能懂我们的命运无常。在闽南这块土地上,这种信仰支撑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生下来、活下去,而也正因为有这样的信仰传承,蔡崇达才能写出如此饱含神性而又细腻温暖的文字。这种对信仰难以割舍的情感存在于无数闽南人心间,这是“这片土地的精神产物”,只是有的人产出成影视,有的人产出成文学,有的人没有表达。蔡崇达调侃自己:“我就是这片土地上的果树,恰好我会结果而已。”

蔡崇达对闽南文化的叙述虽然还不够全面,但足以展现一片初见雏形的闽南地域。这片香火缭绕、海浪呼啸的土地上生活着世世代代和阿太一样坚韧辛勤的农妇,她们用自己平凡的一生谱写和神明朝夕相伴的故事,将带有信仰的血液传承下去,形成一代代闽南子孙庄严且亘古的记忆。

(作者系文学院2022级本科生)



下一条: 1723-4-3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