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投稿  |  ENGLISH
 欢迎您访问湖南师范大学网站!

1726-4-1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5年01月17日 16:06 点击:

□陈美余

霸王虽败,项羽生辉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项羽之死》这篇文章对于项羽的结局交代得干净利落,但我的心不复平静,我的灵魂被什么触动?是为了在书卷上泛黄的两千年前旧时光的一角,是为了失败的霸王在自刎前向我瞥来的一眼,更是为了在威严沉重的盔甲下高贵善良的人性。

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说,“历史是一小撮胜利人物的传记”,或许正是因为如此,人们对项羽的评价往往是从他的功和过、成与败出发。司马迁说他“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郭嘉认为他“恃勇无谋”;韩信则认为项羽“妇人之仁”。若以成败论英雄,作为西楚霸王的项羽无疑是个军事高能、政治低能的失败者。但是我以为,作为君王,或许项羽是失败的,但作为一个人,项羽有着熠熠生辉的人性光芒。

战国时期是游侠发展的黄金之期,以“讲信重义,轻财好施,仗义助人”为核心的侠义精神受到追捧,项羽也受此影响而崇尚侠义。在《鸿门宴》中,项羽直截了当地供出曹无伤使他遭到刘邦的诛杀,却不降罪于处处帮助刘邦的项伯,正是来源于项羽内心潜藏的侠义精神。曹无伤在项羽强大的军事力量威胁下为求自保而出卖刘邦,背信弃义之人自然应该受到惩罚,而项伯明明因为个人之义而造成了事实上的军情泄露,但以“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这样的理由说服了项王,得到了“因善遇之”的承诺。这件事往往被看作是项羽有勇无谋,徒有妇人之仁的铁证,但少有人看见项羽行为中“以义行天下”的精神逻辑。哪怕在垓下之围,敌众我寡,陷入绝境之际,项羽依然遵守“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的承诺,这种侠义精神不会因为成功得意而被抛之脑后,也不会因为穷途末路而被丢弃不管,他是“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的忠实践行者。

对一个成功的君王来说,为大局而不顾小情,为整体利益而不顾个人好恶可能是必备素质,但项羽做不到这一点,所以哪怕“力拔山兮气盖世”,仍然落得“时不利兮骓不逝”的下场。不过正因为项羽的做不到,我才得以看见他的柔软、他的“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刘邦在彭城之战战败逃跑时,会因为孩子拖累了马车行进速度而多次将孩子扔下,他在政治大局面前的绝对理智甚至到了无情的地步。再反观项羽,同样是深陷绝境,生死难料,项羽想到的却不是自己如何活下去,而是“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在乌江畔亭长劝他坐船急渡回江东,项羽本可以独自乘船而去,以求东山再起,但是他拒绝渡江而逃,选择以壮烈的死亡作为结局时,他的心中竟然还为一匹马留下了位置,“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常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乌骓跟随项羽南征北战,当时号称“天下第一骏马”,项羽在生命的最后将乌骓赠与小小的乌江亭长,并不觉得这样会堕了自己的威名,只是高兴乌骓可以活下来。刘邦这样的政治家有顾全大局的理智,但项羽却有“不忍”的善良,善良比理智更难,因为理智是一种选择,善良是一种天性,项羽就恰恰具有这种柔软的天性。

杜牧对于霸王不肯过乌江一事写诗评道,“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对项羽而言,此刻成败已经没有那么重要,知耻重义与宁折不弯才是他不肯过江东的真正原因。

“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项羽不为失败而怨愤、不为求生艰难而恼怒、更不为卷土重来而不择手段,站在乌江边上,他只是因为心里的“愧”而停下了脚步:江东子弟追随自己逐鹿天下却无一人生还,哪有颜面再见江东父老。项羽不是一个冷酷无情的政治家,做不到审时度势、忍辱负重,他讲究义气、爱护尊严,所以生与死之间,项羽选择死亡作为自己的结局,“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战斗不止,慷慨赴死,这是何等悲壮的英雄气魄!

霸王败了,可是无数后人依然为他的英雄悲剧而慨叹,与其在霸王的功过评说下寻找项羽的身影,不如试着探寻项羽的人性光辉,照见一个更加立体的西楚霸王。

(作者系文学院2022级本科生)



上一条: 1726-4-2
下一条: 1726-3-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