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投稿  |  ENGLISH
 欢迎您访问湖南师范大学网站!

1728-2-1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06日 11:21 点击:

以物证史 以文化人

——记历史文化学院李建毛教授

李建毛,我校“潇湘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中国博协常务理事。承担“中国古陶瓷经济研究”“岳州窑整理与研究”国家社科课题,出版《中国古陶瓷经济研究》《长沙窑》《湘水流过的陶与瓷》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本报记者 李龙宇 学校博物馆内,一群学生正围着一件唐代长沙窑瓷壶低声讨论。壶身斑驳的釉彩间,墨书“一别行千里”的诗句跨越千年,仍清晰可辨。“文物不说话,但它能带我们触摸历史的温度。”人群中,一位两鬓微霜的教授俯身指点,目光灼灼。他,正是这座高校博物馆的筹建者、我校文博专业建设的拓荒人——李建毛。

黄昏赶路:博物馆人到教育者的转身

2019年,时年55岁的李建毛作别工作30余载的湖南省博物馆,以教授身份入职我校历史文化学院。“黄昏赶路”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文物事业需要代际传承,培养人才比做十个展览更紧迫。”

在省博期间,李建毛主持的“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根·魂——中华文明物语”等展览屡获国家级大奖,创新提出的“以物证史”叙事模式颠覆了传统通史展陈逻辑。然而,面对地方文博人才断层的困境,他毅然选择转型:“湖南是文物大省,却没有文博专业,如同捧着金碗讨饭。”

建设文博专业,当务之急是建设博物馆。在李建毛看来,参观博物馆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到一个城市、一所高校去参观什么?我觉得首先是博物馆。”2021年,李建毛开始着手筹建湖南师范大学博物馆。没有藏品,他多方奔走,在学校、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争取到校友捐赠文物近500件套;缺乏设备,他引入社会资金近400万元,购置文物检测与分析实验设备,组建文物科学保护实验室。20216月,博物馆进入布展冲刺。在那些被戏称为“水泥洞穴”的展厅里,常看到李建毛佝偻的身影。学校博物馆馆员张彭程老师回忆:“李老师每天除了教学还要策展,晚上打电话向他请教时,他依然在工作。”年近六十的李建毛,由于长期劳累频发高血压,甚至出现双眼出血。然而,就是这副算不上硬朗的身体,依然躬身奔波在布展一线:白大褂下藏着降压药,镜片后的双眼泛红,却能精准指出漆器展柜0.5度的角度偏差。2021628日,我校博物馆如期盛大开馆,在全国博物馆行业首次举办全面反映湖南陶瓷发展历程的常设展“潇湘瓷韵”——李建毛的心愿在此刻实现了。

有了博物馆,课程教学便有了根。李建毛从零起步,在历史学专业开设“博物馆学概论”“文物与历史”两门课。没有现成教材,他便将半生策展经验融入教案讲义:带学生走进博物馆,教他们从青铜器纹饰中解读商周礼制,在长沙窑瓷题诗中感受大唐市井烟火。馆内一方宋代衡州窑青瓷枕,枕面孩童蹴鞠的刻画栩栩如生,成为他讲授宋代市民生活的“教具”:“你看这嬉戏场景,是不是和《东京梦华录》里的勾栏瓦舍遥相呼应?”

“学历史不能只读文献,文物才是沉默的史官。”李建毛提出历史教学必须立足于文物,创新性地将课堂延伸至展厅,通过组织学生实地考察文物遗存,引导学子以器物为锚点、以展陈为经纬,构建从库房到展柜、从物质到史观的研究路径。他强调,唯有深植于博物馆场域触摸文物肌理,方能锤炼出以物证史、透物见人的学术眼光,真正实现“让沉默的文物开口讲述文明密码”的旨归。

李建毛设计的课程考核也别出心裁——要求学生任选一件文物,挖掘其背后的时代密码。一名学生从汉代陶灶上的庖厨图入手,勾连出“富者钟鼎五牲,贫者啜菽饮水”的社会分层,令他倍感欣慰:“这才是‘让文物说话’的真谛。”

教学方式要扎根博物馆,教学内容则要扎根中华大地。在岳州窑青瓷残片陈列柜前,李建毛常驻足良久。这些他曾主持发掘的文物,如今已成为教学标本。“湖南陶瓷史就是半部中华文明交流史。”他带领学生梳理湘瓷脉络:从商周青铜器陶范到东汉岳州窑青瓷,从唐代长沙窑外销彩瓷到醴陵窑近代转型,每一窑火都映照着湖湘文化的开放包容。

如今,李建毛又将目光投向湖南特色红色文物与数字文博。在他的推动下,我校文博专业与湘西老司城遗址、韶山毛泽东纪念馆达成合作,学生们用VR技术复原土司王朝的“溪州铜柱盟约”,用大数据分析红色文物的传播路径。“新时代的文博人既要懂考古发掘,也要会数字叙事。”他办公室墙上挂着的“湖南省数字文博之都建设规划图”,标注着密密麻麻的笔记。

破局之路:科学构建文博人才培养体系

全国已有127所高校开设文博本科专业,而湖南却仍是一片空白。在高校设立文博专业培养专业人才是李建毛多年的夙愿。李建毛抓住“新文科”建设机遇,依照“文理融合、实践先行”的培养方案,与省博物馆共建实习基地,邀请考古一线专家授课,将数字文博、科学检测纳入课程体系。2023年,文博本科专业正式获批设立并开始招生,李建毛承担文物学概论、陈列展览、陶瓷鉴赏等课程教学任务。2024年,博士点申报成功。两年二连跳,我校文博学科建设在李建毛的带领下以罕见速度创造了跨越式发展的奇迹。

学科建设,实践为先,李建毛要求“我们的学生必须‘上手’”。在他的鼓励与指导下,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的学生每年都会迎来特殊的“期末考试”——本科生团队与研究生团队分别打造一场专题展览,从文物遴选、展陈设计到教育活动策划,学生们需在真实场馆完成全流程实操。20241017日,由2023级文物与博物馆学硕士研究生团队策展的全新展览“谊居千年——贾谊故居南侧朝阳巷工地考古成果展”在我校博物馆正式推出,该展完整呈现了贾谊故居南侧朝阳巷工地战国至明清各时期遗存堆积层次明确、年代序列完整、每个时代各具特色的考古成果,两相结合,以小见大,勾勒出长沙两千余年间城市变迁的历程以及作为湖南历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生活图景与屈贾之乡的人文风貌,引发校友、市民深度热议与好评。据策展学生回忆:“李教授带我们布展时,连展签字体字号都要反复调试,他说展陈设计就是文物与观众对话的语法。”

李建毛打破传统文科教学模式,开启了科技赋能文物教育的“跨界实验”。文物检测实验室里,他与学生围着一件战国漆耳杯做成分分析。“这层朱砂颜料里藏着楚人的矿物提取智慧”,他调整着检测参数,激光红点在漆器表面游走,显示屏上跳动的元素峰值曲线,勾勒出古老工艺与现代科技的对话图谱。

面对“新技术革命浪潮中的文博教育向何处去”的命题,这位深耕传统文物研究的学者展现出破壁者的魄力。“当AI都能解读甲骨文时,我们怎能还守着拓片描红?”他指出:“新时代的文物工作者必须是‘文科大脑+理科手脚’的复合体。”在他的文物检测实验室,学生用超景深显微镜诊断青铜病,用3D建模修复残损陶器,用光谱技术揭秘古画潜信息。“我们不培养仪器工程师,但要锻造能驾驭科技之眼的历史侦探。”李建毛这样诠释他的教学哲学。

“选择文博,就是选择做文明长河的摆渡人。”李建毛常对学生说这句话。如今,文物研究的范式正在发生结构性变革,面对新文科建设的时代命题,李建毛正着手构建更系统的交叉学科课程群。“我们要培养的是‘T型人才’”,他指着实验室墙上的学科交叉图谱解释,“纵向深耕文物本体研究,横向贯通科技人文边界,这才是文物学在数字时代的生存法则。”

在今天,走进我校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实训中心,会看见这样的场景:学生在超景深显微镜下分析瓷片断代特征的同时,电脑屏幕上同步跳动着《陶说》《景德镇陶录》的文献检索结果。这种“物技文”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正重塑着文物教育的基因。正如李建毛常说的:“每件文物都是历史的坐标点,而我们的使命,是用科技与人文的双翼,帮助年轻人在时空经纬中找准文明传承的方位。”

人文化成,物语未央。当最新一届毕业生带着“科技考古”特色能力认证走向文博机构时,他们行李箱里除了考古手铲,还装着便携式检测设备。在李建毛构建的教学图谱中,文物始终是原点,而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坐标轴,正由一代代兼具人文温度与科技锐度的文博人接力绘制。




上一条: 1728-2-2
下一条: 1728-1-3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