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瑞萍
走进湘西十八洞村,见证中国脱贫攻坚奇迹
我叫Rattaphorn Siriphan,中文名徐瑞萍,来自泰国。目前是湖南师范大学一名在读博士生,也是泰国那拉提瓦公主大学的一名汉语教师。在2023年的那个炎热夏季,我有幸与湖南师范大学的留学生伙伴们一同实地考察了美丽湘西花垣县的十八洞村。
在湖南师范大学的学习期间,我参加了不少的活动。让我最难以忘怀的就是在湘西的研学之旅。起初听到要去湘西,我首先想到的是“旅游”二字。心里想,学校一定带我们去看美丽的风景、品尝美味的土家美食。刚好暑假有时间,我就报名了这个活动。然而,当我们拿到研学手册时,其中一个陌生的地方——十八洞村,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从未听说过那里,但是老师说我们会在那里采访村民,进行调研。于是,我开始在网上搜集相关的资料。
我们从长沙出发,深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十八洞村。这里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惊讶,我心里想,这里真的是中国的乡村吗?没有破旧的房屋,一切都显得那么现代化。老师解释说这里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理念的首发地,因为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我们在展览厅看到十八洞村过去的照片,让我更加惊讶。仅仅用了8年的时间,中国人就可以把这里从一个落后的山上苗寨变成了人人向往的美丽乡村。
在十八洞村,我们进行了实地调研。我们走遍了村落的每一个角落,深入了解村里的真实情况。通过这次研学,我深入了解了“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等政策。对乡村教育的好奇驱使我们走进了十八洞村唯一的小学。虽然学校规模不大,但教学设备十分齐全。因为是在暑假期间,学生们都已放假,但是我们幸运地遇到了留守学校的蒲力涛老师,他向我们分享了在乡村教书育人的故事。蒲老师用“一个人到一群人”来总结学校的发展历程。一开始只有他一个人教学,后来忙不过来,他叫来妻子一同帮忙。当学生有音乐或体育等兴趣爱好时,他会找资料教课,甚至自己出钱请专业的老师来教授学生。后来也有很多志愿者来学校教书,学校慢慢发展。从一个人在劳动,变成一群人,他们有着同一个目标,就是一起来完成学生的梦想。在学生心中种下了梦想的种子,让学生逐渐拥有追逐梦想的能力。蒲老师说:“我们小学虽然很小,但是孩子们的梦想是很大的。”听了蒲老师无私奉献的故事,我深受感动,我握着他的手说:“在泰国我也是一名教师,我也曾选择放弃城市里就业的机会回到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听了您的分享我深感触动。感谢您的无私奉献。”此时,一想到那天的画面,我仍旧想流泪。
除此之外,在这里,我亲身体验了苗族刺绣,感受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品味了地道的米酒,它的香醇让人回味无穷;还亲自尝试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染的魅力。这些活动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乡村风土人情。
几天的实地调研后,我深刻体会到中国脱贫攻坚战胜利的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的有力领导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深知中国共产党一直倡导中国人民共同富裕的理念,并努力帮助贫困乡村实现脱贫,让他们一起享受幸福的生活。这种理念和实践让我非常感动和敬佩。
此次研学之旅对我来说是一次宝贵的人生经历和学习的机会,它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的脱贫攻坚成果以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和责任担当。这次研学之旅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为国家的脱贫工作作贡献的决心。作为一名国际中文教师和留学生,我将不仅学好汉语、教好汉语,更要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我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全面、立体、真实的中国,以及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理念和努力。
(作者系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在第八届来华留学生“我与中国的美丽邂逅”征文比赛中获得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