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昌桐
消弭知识鸿沟须破茧
随着科技发展与信息化洪流的席卷,短视频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亿万网民的新宠。它带来的知识与信息的洪流填充了人们的生活,亦如那色彩斑斓的丝带,既串联着身处世界各处的人们,也在不经意中成为束缚认知的“信息茧房”。在快节奏生活和信息洪流的双重作用下,人们在恣意欢娱的茧房里沉湎于由算法所操纵的个性化泡影,继而逐渐迷失自我,任由横跨在人们认知间的鸿沟日甚一日,甚至存在极端撕裂的风险。
“信息茧房”一词最早由凯斯·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中提出,意指在信息洪流的时代里,人们接收到的知识往往不是全方面的,而是被拘束在由自己爱好所组成的茧房之中。而桎梏于“信息茧房”中的人们便如同井底之蛙,只知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对外面的世界无法企及。短视频平台也正是捕捉到了这一缺陷,催生了信息茧房,殊不知一时的欢愉是以牺牲多元世界的认知与理解为代价的。它利用人们对自己喜爱知识与内容的向往,遮蔽了我们认知的视野。
由短视频平台所控制,通过统计用户视频观看时长及点赞数来推荐信息内容的算法,正如帕利泽提出的“过滤气泡”理论一般,通过个性化推送,使得人们的认知领域如一座座相互割裂、相互独立的孤岛,而彼此的鸿沟也在算法的作用下不断加深、永不消弭。由此产生的结果是,人们的认知可能最终沦为人工智能的傀儡。你所见所闻,实际上都是算法所希望你感知到的,使你沉醉于多巴胺分泌所带来的愉悦之中。诚然,短视频作为快节奏生活与信息洪流下的产物为人们带来了学习的新途径,帮助用户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但是它不能成为消弭鸿沟的工具,甚至会适得其反。因为它所带来的信息不仅因人而异,而且这些碎片化内容只是对知识进行简单处理,虽色彩华丽,但并无广度与深度,如同虚无的泡影,缺少真实的厚重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用户学习的惰性,干扰系统化学习,必将禁锢用户的认知结构,极其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知识鸿沟,本质上是知识丰盈者和知识匮乏者之间的差距。那如何面对具有合理性的短视频平台便成为划分人们认知的新“鸿沟”。善于利用算法者,将成为算法的主宰,让短视频为其所用,帮助了解新领域的同时,拓宽知识面与认知技能。反观被动接受者,便只能一味接受个性化推送的内容,在一次次算法下,其“茧房”的厚度将与日俱增,覆盂之固,长期陷于“信息贫困”中,致使社会认知两极分化,矛盾滋生。
因此,为了消弭或减少知识鸿沟,切不可任由短视频的信息洪流冲刷,而应众志成城,将短视频同传统教育相辅相成的同时,借政府与社会之力,一改算法的单一与局限,破除信息茧房,共同推动知识的传播与普及。值此时代,我们应正面认识知识鸿沟的存在,在碎片化知识中保持警惕,利用新事物不断更新和开拓自身视野,方能拨云见日。
(作者系文学院2021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