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心怡:数字赋能非遗传承
龙心怡,文学院文艺学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现任校研究生会文娱部部长,“非遗经纪人”项目负责人。获全国首届大学生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国家级银奖;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级三等奖、省级一等奖;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金奖;2024 年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大赛省级铜奖;长沙市第二十一届“岳麓山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市级决赛优胜奖;首届湖南省大学生文物主题大赛文创设计组优秀奖等。参与“湖南省大学生创业投资基金进校园”与长沙经开区大学生“未来之星”的活动路演。
本报记者 裴如是 “非遗经纪人”项目工作室里,阳光透过窗棂洒在陈列架上,造型憨态可掬的“湘莹”立体书签、复刻商皿方罍纹样的镂空皮影、融合元宇宙概念的VR海报在光影中跃动。这里是“非遗经纪人”项目的“心脏”,也是龙心怡与团队奋战三年的“战场”。作为项目创始人,三年来,她带领团队跨越五省七地,用数字化手段破解非遗传承困境,让千年皮影戏在新时代焕发活力。从濒临失传的“活化石”到元宇宙中的数字IP,从白发艺人面对后继无人的叹息到年轻学子的线上拜师,龙心怡用行动诠释了“数字赋能文化传承”的青春担当。
初心如磐:从热血学子到“非遗经纪人”
“民族要复兴,需讲好融摄中国记忆、体现文化精神的时代故事。”这是龙心怡在湖南省大学生创业投资基金进校园活动的路演答辩中的开场白,也是她投身非遗保护的初心。2019年,一次偶然的暑期社会实践,让她与皮影戏结下不解之缘。戏台上,白发苍苍的老艺人用颤抖的手摆弄皮影,唱腔里满是孤独哀怨;戏台下,观众寥寥无几,反应冷淡。龙心怡回忆道,那次调研中,她发现许多皮影艺人年过六旬,因收入微薄,他们的徒弟纷纷转行,戏班青黄不接,口传剧本也面临失传的境遇。“最让我心酸的是,一位皮影班主含泪说‘我们被时代抛弃了,皮影终将进博物馆’。”皮影戏的困境引发了她与团队成员的深深思考,“决不能让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丧失。”
回校后,作为学生社团口述史协会负责人的龙心怡,迅速召集核心成员并跨专业招募人才,决定以大学生智慧攻克非遗传承与创新的难题。她熬夜补修新媒体、绘图、建模技术等相关课程,多次组织“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和团队成员走访湖南、四川、甘肃、陕西、河北等地的皮影发源地,记录濒临失传的唱腔与皮影雕刻技艺,与30位非遗传承人签订长期合作协议。2021年,她正式组建“非遗经纪人”团队,立项成功后,她决心:“我们要做非遗的‘经纪人’,连接非遗传承人与现代市场。”如今,这位主修文学的女生,已蜕变为团队“多面手”——既能独立设计文创IP,也能用技术模型分析市场,更成为团队“外交官”,主导路演答辩、融资洽谈与合作签约。“我的任务是让伙伴们专注所长,有人埋头深耕数字技术,有人运用头脑风暴设计作品,有人走上路演台进行宣讲。”她说。
知行合一:数字技术激活非遗生命力
“非遗传承不能只靠情怀,必须用科技创新打破时空壁垒。”龙心怡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团队的技术攻坚历程。在调研136位传承人后,团队总结出皮影戏的四大困境:手工制作耗时长、传播途径单一、商业结构单一、受众断层。为此,她提出“轻非遗”理念——通过数字化手段,让厚重的文化以轻盈的方式走进现代生活;在智慧媒体时代的数字叙事理论支撑下,着力推动皮影IP新媒介传承。
在龙心怡看来,技术突破是核心。于是团队集中攻关,不仅构建了基于大数据支撑的“非遗手艺”智慧百科全书,用户可通过语音查询剧目、雕刻技法,开发了基于小游戏的微流量互动教学,在寓教于乐中完成知识内化,还搭建了社交平台“达人库”,用户可线上完成数字拜师仪式,直接对话传承人,同时开发“皮影元宇宙”文旅产品,用VR技术还原《哪吒闹海》《龟与鹤》等经典剧目场景。“我们在推广活动、文旅策划、教具定制、故事开发以及产权保护五大服务领域上,为非遗传承人保驾护航。”龙心怡介绍。目前,项目在由教育部指定的双创资源中台“沃创在线”上,收获了百度、科大讯飞等大型企业的关注与支持。
“文创设计是项目的灵魂。”为此,团队以湖南出土文物、经典剧目为灵感,设计出“三灵组”IP系列:温婉的影灵“湘莹”、古灵精怪的器灵“鼎小幻”、优雅的精灵“灵雀儿”。这些形象被制成盲盒、团扇、眼罩等生活化产品,让皮影从戏台走向日常。“我们要用‘轻非遗’理念,让年轻人觉得文化传承很酷!”龙心怡举起一款皮影书签,镂空雕刻的旦角头茬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而社会价值,始终是团队坚守的初心。团队联合其他高校的专业同学研发环保皮影材料,替代传统动物皮革;与社会公益组织成立非遗研学基地,吸引65名青少年线上拜师;帮助道情皮影戏传承手艺人打造直播账号,单场观看量破10万。“去年,我们通过技术支持和市场推广,帮助传承人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增收。更重要的是,我们建立了数字化传承体系,确保传统技艺得以系统性保存和传播,未来将继续扩大这一模式,带动更多非遗传承人实现可持续就业。”龙心怡说。
脚踏实地:跨界团队书写传承新章
“非遗保护需要懂技术、会运营的复合型人才。”目前,龙心怡的团队汇聚了历史学、计算机、艺术设计等8个专业的15名成员,这些成员大多是社团核心成员和公开招募选拔的历届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和专业拔尖者,确保了团队在学术与实践上的双重优势。技术骨干刘瑞丽开发“ShadowMaker”渲染引擎,将2D皮影转化为3D动漫;清华美院设计师王淑婷让商皿方罍“变身”盲盒,衍生出20余款文创产品。“我们的文创设计基于跨越五省七地实践调研,力求在‘守正’基础上创新,还原皮影故事的文化内涵。”
对未来,龙心怡心怀敬畏:“我们可以不赚钱,但绝不能丢文化根脉。我们的使命是让皮影戏‘活’在当下,而非锁在展柜。”目前,团队正筹备新一轮融入“赛博朋克”与“千禧梦核”这类炫酷风格的国潮文创产品,同时推动皮影IP与文旅地标深度融合。并计划“皮影数字移民”计划,将皮影的唱腔录入AI数据库,确保即使戏班消失,艺术灵魂仍能永存。她笑道,“非遗保护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而我们有幸成为接力者。”
采访尾声,龙心怡拿着AR明信片向记者展示了一段影像:元宇宙中,“湘莹”轻挥水袖,与游客共舞,弹幕飘过“原来传统文化这么有趣!”的字样,此刻,这个曾因皮影戏衰落而彻夜难寐的姑娘,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守旧,而是要在创新中焕发其生命力。通过跨学科的探索与实践,传统非遗不仅能够存活于现代,更能在数字时代绽放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