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扬鹏
桥影千秋
江南的晨雾还未散尽,青石板上的露水沿着桥身的纹路悄然滑落。这座始建于北宋的万安桥,像一位沧桑的老者,横跨在玉带般的河道上,用斑驳的桥石镌刻着千年的光阴。我站在桥头,抚摸着那些被岁月打磨得圆润的石栏,忽然读懂了它沉默的诉说——在时光的长河里,总有一些存在,既是历史的见证者,又是未来的启幕人。
万安桥的建造者用糯米灰浆粘合的不仅是石块,更是一个民族对技艺的敬畏。桥拱的弧度精准如仪,桥面的青石板拼接得天衣无缝,连桥栏上的莲花浮雕都带着宋人的雅致。记得少年时,我常蹲在桥边看老石匠修补桥身,他布满老茧的手握着錾子,在风化的石块上雕出崭新的纹路。“这桥啊,每块石头都有魂。”老人的话像桥下的流水,在我心头泛起涟漪。那时的我不懂,直到看见现代测绘仪器与传统榫卯技艺在修复工程中完美对话,才明白文化的传承从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让古老的智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二十年前的一场暴雨,让万安桥险些毁于一旦。洪水裹挟着杂物撞击桥身,石块松动,桥拱开裂。当文物专家们带着三维扫描设备和无人机赶来时,当地的老匠人自发聚集在桥头,眼里满是焦虑。有人提议用古法修复,有人主张引入现代材料。最终,修复方案融合了两者:用传统糯米灰浆粘结石块,却通过计算机模拟优化了受力结构;保留了宋代的建筑形制,却在桥墩内部嵌入了隐形的加固钢梁。竣工那天,老匠人抚摸着焕然一新的桥身,浑浊的眼里泛起泪光。他们知道,这座桥不仅活了下来,还带着新时代的印记,继续守护着一方百姓。
如今的万安桥,早已不只是单纯的交通要道。清晨,晨跑的年轻人从桥上掠过,运动鞋与青石板的叩击声与千年的马蹄声遥相呼应;傍晚,汉服爱好者在桥头取景,衣袂飘飘间仿佛让宋代的繁华重现。更令人惊喜的是,桥边建起了数字展览馆,全息投影技术让当年的造桥场景跃然眼前,AR设备能让游客“参与”古桥的修复过程。曾经只属于少数专家的文物保护,如今变成了全民共享的文化盛宴。有一次,我看见几个孩子围在桥边的二维码前,用手机扫描桥石上的图案,屏幕里立刻弹出了关于糯米灰浆的科学原理。那一刻,我忽然懂得:真正的文化传承,不是将历史锁进博物馆,而是让它在当代人的生活中呼吸、生长。
暮色渐浓,万安桥的轮廓在晚霞中愈发柔和。桥上来来往往的人们,有的脚步匆匆,有的驻足观景,有的举起手机记录此刻的美好。这座桥用千年的时光证明,文化从不是静止的标本,而是流动的生命。当传统与现代在桥身上交融,当历史的厚重与未来的轻盈在这里相遇,我们终于明白:所谓时代主旋律,从来不是对过去的告别,而是让每一份文明的积淀,都能在新的时代绽放出更璀璨的光芒。万安桥静默如初,却早已将自己的故事,写成了一首关于传承与创新的永恒诗篇。
(作者系信息工程与科学学院2023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