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投稿  |  ENGLISH
 欢迎您访问湖南师范大学网站!

1733-3-1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17日 12:55 点击:

“芯”光璀璨:“芯工匠”团队的科创征程

本报记者 李一苇 集成电路,国之重器;创新火种,青年担当。在突破芯片技术“卡脖子”难题的时代呼声中,我校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的“芯工匠”团队以“纳米级”的执着与“山海志”的胸怀,在微米世界里书写出科技报国的壮丽篇章。从实验室的方寸晶圆到产业界的广阔天地,这群年轻人以激情为刃、勤奋为砧,在集成电路的星河中镌刻下属于中国青年的创新印记。


初心淬火启航程


在集成电路技术被列为国家战略的浪潮中,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的“芯工匠”团队如春笋破土,应势而生。这支由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湖南省百人计划、湖湘高层次人才入选者金湘亮教授领衔,博士研究生刘煜杰担纲负责人的科创劲旅,自诞生之初便肩负着攻克芯片领域“卡脖子”难题的使命。团队23名成员横跨本、硕、博三级,以“导师引领、梯队接力、产学研融合”的创新格局,在集成电路的微米世界里镌刻下师大人科研报国的印记。  

“科研没有捷径,唯有反复打磨。”金湘亮教授的这句箴言,被团队成员奉为圭臬。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成长为国家战略急需的人才,金教授殚精竭虑,不断优化创新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培养机制,推进创新拔尖人才培养。他依托承担的科研课题,每周定期举行组会。组会上,从文献综述到技术攻关,从实验设计到成果转化,金教授与学生们围坐探讨,思维的火花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中迸发。刘煜杰回忆道:“导师常提醒我们,芯片研发是‘十年磨一剑’的事业,容不得半点浮躁。”这种严谨治学的精神,让团队形成了“本科生夯基垒台、研究生立柱架梁、博士生领航定向”的传帮带生态。

“激情、勤奋、求是、创新”——实验室墙上的八字宣言,早已融入“芯工匠”的血脉。刘煜杰的成长轨迹便是生动注脚:从初入实验室的科研“小白”,到发表9篇学术论文(其中7SCI)、斩获10余项国家级竞赛奖项的学术新锐,他始终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姿态深耕芯片设计领域。深夜修改的项目书、通宵测试的实验数据、答辩现场的技术激辩……这群年轻人用青春诠释着“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科研坚守。 

 

深海探骊铸锋芒


如果说集成电路是科技王冠上的明珠,那么“芯工匠”团队的科研征程,便是一场向技术无人区挺进的深海探骊。面对深海潜艇荧光光纤温度传感器“精度低、抗干扰差”的行业痛点,团队以“单光子响应光电探测器”与“抗万伏级浪涌电流静电保护新结构”双核技术为矛,直指技术壁垒的核心。

刘煜杰带领攻坚小组聚焦集成电路静电放电防护设计,在硅基工艺的方寸之间展开了一场“微米级战役”。传统方案中,微光电集成与静电释放的矛盾如同“量子纠缠”般难以调和。团队创新提出“梯度掺杂”工艺,通过优化低噪声信号处理电路,将器件的抗浪涌能力提升至万伏级,同时通过创新工艺优化低噪声信号处理电路。这项突破不仅让深海探测芯片可靠性实现了跃升,更在深海探测等领域开辟出了一片‘芯’天地。

“科研人的日常,是仿真失败时的焦灼,更是灵光乍现时的狂喜。”刘煜杰坦言。为验证新结构的稳定性,团队累计完成器件仿真逾2000次,仅首篇SCI论文便历经12个月打磨、查阅文献超千篇、向国内外学者请教数十次。实验室的监控记录显示,团队核心成员年均工作时长超3000小时,相当于每天“泡”在实验室10小时以上。正是这种精卫填海般的执着,让团队四年间斩获论文57篇(SCI期刊33篇),知识产权30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集成电路布图证书14项),研究生创新重点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等项目6项,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12人次,更在全国创新创业大赛中34次折桂,其中6次问鼎国家级一等奖。

第三届集成电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刘煜杰团队的答辩因超时成就一段佳话——原定10分钟的展示因评委深度追问延至半小时。面对连珠炮式的技术质询,他们以数百次模拟演练积淀的底气从容应对:从器件能带结构到工艺容差分析,从市场竞品对比到成本控制策略,每个回答都直击要害。评委组长感慨:“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青年科研人厚积薄发的缩影。”最终,团队以近乎满分的成绩摘得桂冠。“科研必须精益求精,就像我们做的芯片设计,每个纳米级的细节都关乎全局成败。”刘煜杰的感慨道出了“芯工匠”对极致的追求。


薪传炬火照征途


荣誉等身,初心如磐。近五年,“芯工匠”团队将15项国家级奖项、17项省部级荣誉收入囊中,更于2024年荣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科创团体称号,斩获“中国大学生新东方自强奖学金”。这些荣誉不仅是实力的见证,更是责任的注脚。团队秉持“育才造士,为国之本”的理念,通过校企合作搭建“芯火”实践平台,让学生在项目中淬炼真知。刘煜杰指导的本科生团队曾在“挑战杯”中崭露头角,而他本人获评“湖南省创新创业优秀毕业生”,成为后来者追慕的标杆。

科技报国的情怀同样书写在田野乡间。暑期“三下乡”活动中,“芯工匠”成员深入湘西村落,用科普讲座点燃青少年的科学梦想;校企合作项目中,他们通过校企合作平台为产业界提供技术支援,将论文写在车间生产线。金湘亮教授感慨:“芯片虽小,却承载着国运之重。我们的研究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路架桥。”  

今日的“芯工匠”,已从荧荧星火聚为璀璨星河。刘煜杰立志传承恩师衣钵,培育更多“芯”苗;团队成员中,有人选择投身产业一线,有人矢志攀登学术高峰。他们的故事印证:真正的创新者,既能耐住“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寂寞,亦能在时代潮头中击楫中流。正如团队宣言所期——以激情熔铸理想,以勤奋淬炼锋芒,以求是探索真理,以创新定义未来。  

当世界追问中国芯片的未来,答案或许就藏在“芯工匠”们日夜兼程的背影里——他们用毫微之处的深耕,诠释着“国之所需,吾之所向”的信仰;以薪火相传的坚守,铺就一条通向核心科技自立自强的大道。未来,这群“芯工匠”将继续以躬身之姿、凌云之志,在科技强国的璀璨“芯”河中点亮更多耀眼星光。



上一条: 1733-3-2
下一条: 1733-2-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