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安荣娜
一场美丽的邂逅
我的生活里一直有你的存在,我追寻世界真相的时候,蓦然回首,你总在灯火阑珊处。
我们的故事还要从那年夏天说起,充满青春气息的校园是我们第一次相遇的地方。许是我春心萌动,竟透过一本书,看到了哲学的大千世界。在这里,我的灵魂可以遨游每一个角落——有《尚书·洪范》写到的金、木、水、火、土是世界的本原;有荀子认为的“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也有王阳明提出的“气者,理之依也”。可吸引到我的,还是那句“哲学按其本性而言,是够普遍化的;因为它的土壤是思维,而人正因此成为人”。到底什么是哲学的本性?什么是哲学的普遍化?什么是人的思维?
比起相遇时的懵懂无知,与你的相识才是我们“羁绊”的开始。我不记得是什么时候翻开了那本《逻辑学》,只依稀记得它在第一版序言的开篇中指出:“康德哲学的显豁的学说,认为知性不可超越经验,否则认知能力就将变成只不过产生脑中幻影的理论的理性;这种学说曾经从科学的方面,为排斥思辨的思维作了论证。这种通俗的学说迎合近代教育学的叫嚷,迎合了眼光只向需要的时代必需……”康德的思想就像一盘散沙,经不起实践的风吹雨打,最终黑格尔评价道:“一个有文化的民族竟没有形而上学——就像一座庙,其他各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就这样,“形而上学”逐渐衰落了。
相知的我们仿佛一对热恋中的情侣,我迫切地想要知道关于你的一切,与你来一场灵魂的交谈。你忽然问我,为什么要来了解你?我说:“高中时期,讲到马克思时必定会提及你,因为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疯狂痴迷于你的理论,并在你的影响下,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促进了共产主义的发展,足以见得你的丰功伟绩。”你淡然一笑,带我走进了世界的第二站——思维,你解释了我的疑惑——什么是人的思维?你说思维形式首先表现和记载在人的语言里,哲学不需要特殊的术语,所以思维规定在一种语言里表现为名词和动词,并打上了客观形式的标记。你说:“假如精神的世界形式已经改变,而仍然想旧的教育形式,那总归是徒劳的;这些旧形式是枯萎的树叶,它们将被从根株发生的新蓓蕾挤掉。”你认为只有承认现实的合理性,继续向前,才不会被这个世界所遗弃。
可我们的相遇、相识、相知,也并非一帆风顺。当我游览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的思想总会发生摩擦。我常常懊恼道:“我讨厌这个世界!它们都在发展,为什么我这么努力还是能力平平?”你笑着说道:“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和对立的斗争而实现的,万事万物都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要用辩证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我相信你一定可以。”我也常常自我反省,因为老师说,没有人可以编出一本完美的教材,要有敢于发问与质疑的能力,才能在学习中成长,在发问中收获。你也说道:“概念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思维的基本单位,但是你也要明白,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渐渐理解,逐步分析,最终提出问题,就是你要攻克的难关,加油!”
合上书本,与你的“恋爱”旅程暂告一段落,回想走过的思想历程——有初见的怦然,有相遇的心动,有相识的崇拜,亦有相别的不舍。你教会我的不只是书本的逻辑知识,更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当淋雨过后,我不再抱怨天气的糟糕,甚至觉得人生如逆旅,淋点雨也未尝不可;当面对沉重的精神压力,我不再缩在自己的舒适圈,而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想象自己是逆流而上的战士;当复杂的事情“揉”成一团,我也尝试着慢慢摸清事物的脉络,找寻本质,剖析关键,解决问题。
行至此时,眼观逻辑学,渐得自我意识之提升,许是“道行太浅”,只略知一二,但感悟颇多,遂提笔写下。逻辑学就像一块磁铁,吸引着我在逻辑的海洋中汲取无尽的知识。只愿积跬步而至千里,愿悟思辨而观统一,愿究逻辑而寻本质。
(作者系文学院2023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