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明成为校园最美底色
本报评论员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此次,我校成功获评全国文明校园,既是师生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更是学校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近年来,学校党委始终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将文明校园创建作为一项基础性、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常抓不懈。荣誉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们将以此为契机,持续巩固提升创建成果,让文明的种子在学校这片沃土深深扎根,融入广大师生的精神血脉,焕发持久生机。
巩固文明创建成果,要用信仰之光凝聚奋进力量。信仰是政治之魂、精神之钙,“钙”足则神凝。精神文明建设,建的就是信仰、信念和信心,关乎着师生精气神,体现着学校软实力。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找准切入点、结合点、着力点,通过学习交流、宣讲培训等推动学懂弄通做实,以常态化、制度化促进入脑入心,引导师生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内涵,在扩大认同基础、强化认同程度上下功夫,积极服务社会,引领社会风尚,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师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要在传承“仁爱精勤”校训中弘扬教育家精神,坚守师道初心,矢志强师报国,教育引导广大教职员工争做强国有我的信仰之师、师德垂范的品行之师、永创一流的学问之师、乐教爱生的仁爱之师,切实当好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巩固文明创建成果,要用校园文化擦亮育人名片。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是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应坚持以文化建设助力文明创建,让文明的种子在校园里生根发芽开花。要发掘校史院史资源的“源头活水”,开展“沉浸式”宣讲和舞台演绎,多种形式讲好包括廖世承、钱基博、钱钟书等一大批名师大家的“国师故事”,让校史院史成为每一位师生的必修课。要发挥校史馆、图书馆、博物馆、天文馆、抗战文化园等文化阵地和墙、栏、廊、道、亭、台等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构建文化+思政、文化+美育、文化+科技的育人体系,激活人才培养“内生动能”。要以湖湘红色文化涵育时代新人,通过探寻红色历史、开设红色课堂、举办红色论坛等将丰富的红色资源转化为育人实效,厚植红色情怀,传承红色基因,努力把湖湘红色文化打造成为青年不可忽视的“超级IP”,引导师生成长为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
巩固文明创建成果,要用榜样示范引领文明创建。一个榜样,一面旗帜;一群好人,满校春风。榜样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排头兵,是鲜活的德智体美劳教科书,也是师生身边的普通人,最具感染力、说服力和号召力。如勇救落水女童的时代楷模美术学院段江华教授,不仅是艺术生命的追求者和领路人,更是用大爱扶危济困,跳湖救人、捐画义卖、建馆兴学富农等引起广泛关注,激发了校园内外崇德向善的正能量。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文学院学生邓郭欢,不仅在专业领域精耕细作结出累累硕果,还积极投身乡村支教、政策宣讲等志愿活动,成为师大学子励志奋斗的青春榜样。在文明校园创建中,要注重立足主阵地培育典型,树立榜样,让榜样成为文明的风向标,产生强大的示范效应,涵养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创建、人人共享文明建设的浓厚校园氛围。
扬帆新征程,奋楫正当时。文明校园创建永远在路上,“全国文明校园”这块金字招牌,承载的不仅是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全校师生须秉承“仁爱精勤”校训精神,接续奋斗,久久为功,坚持全面创建、全员创建、全过程创建,不断把文明校园建设推向更深层次、更广维度、更高水平,凝聚磅礴青春力量,奏响时代文明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