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投稿  |  ENGLISH
 欢迎您访问湖南师范大学网站!

1743-3-1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9日 13:17 点击:

彰学者之风范 展师者之本色

——记“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我校物理学科教师团队

在我校,有这样一支教师队伍——他们既仰望星空,叩问宇宙奥秘,又脚踏实地,坚守三尺讲台培育万千栋梁;他们心怀“国之大者”,聚焦科学前沿、潜心探索,更具“大先生”情怀,甘为人梯、崇德施教,书写了科教报国的动人篇章。他们就是刘红荣教授领衔的教育部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湖南师范大学物理学科教师团队。

这支传承70余载的队伍,以党建铸魂、以树人为本、以科研赋能、以服务践行使命,将“悟物崇理、博学善思”的学术追求与“以生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熔铸于心,在科教融合中绽放师者光芒,培育出一批批服务国家战略的“追光者”。

名师引领,打造奋发有为的一流团队

这是一支有着深厚红色基因的团队。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老一辈物理教育工作者便以“甘于奉献、至诚报国”的精神立下传统,如今这份薪火已传递至这支由老中青结合、思想素质过硬、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团结协作的队伍。

团队41人中多数为45岁以下青年教师,34人具有正高级职称,汇聚了国家级人才12人、省部级人才23人,引领物理学科建成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团队全体成员发扬传统,立足岗位,凝聚力量,精诚合作,积极践行立德树人的崇高使命,先后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4个及湖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3个。

团队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负责人刘红荣任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院长、湖南省量子效应与量子技术基础学科研究中心主任、物质微结构与功能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他长期坚守教学科研一线,在电子显微三维重构与病毒原子结构解析领域取得了系列原创成果,在SciencePNAS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主持国家自科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重点项目等重要科研项目,并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人才项目。

团队成员,我校原副校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匡乐满教授,为我校物理学科的发展倾注了毕生精力,由此奠定了良好的学科基础。他在潜心耕耘,扎实推进学科建设的同时,甘为人梯、奖掖后学,不遗余力地为青年学者插上腾飞的翅膀,使物理学科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在团队名师的提携引领和言传身教下,团队先后有12人获国家级人才计划项目,23 人获省部级人才计划项目,推动物理学科发展迈上新台阶,助力物理学专业完成教育部师范类第三级认证现场考察。

党建领航,筑牢为党育人的初心之基

团队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形成了党建引领、平台支撑、老带新促发展的良性建设机制。团队所在的物理系教工党支部入选第四批“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湖南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党支部推行“双带头人”机制,依托多个创新群体和优秀导师团队,建立老中青“传帮带”机制。通过彭桓武科教中心量子论坛、光召论坛、量子学术沙龙等平台,促进青年成员成长。

在这里,党建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融入科研攻关的“指南针”、扎根教书育人的“动力源”。支部每年开展专题学习、主题党日等政治理论学习30余场,并创新推出“定题—领题—答题”理论学习模式,老党员结合学科特色领学国家战略需求,启发青年教师围绕研究方向深入思考、分享感悟,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在党建引领中找到与自身事业的连接点,从而推动他们快速成长。

学院党委高度重视青年教师在政治上的成长。学院青年教师代表、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袁尊理老师谈到,对于刚入职的老师,罗嵘书记都会专门上职业生涯“第一课”,让青年教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并将他们吸纳到党组织中来。正是在她的动员和引导下,入职三年后,他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同时也坚定了教书育人、科研报国的初心与使命。罗书记十分关心青年教师的生活,想方设法为青年教师排忧解难,让他们感受到了组织的温暖,也使他们没有了后顾之忧,全力以赴投入到工作中。

前沿突破,勇攀科技自立的创新高峰

团队始终以“悟物崇理、博学善思”为学术追求,依托低维量子结构与调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物质微结构与功能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布局,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勇攀科技自立的高峰,取得显著成效。

他们参与组建湖南省“四大实验室”之一的“湘江实验室”,牵头多个“揭榜挂帅”项目。“科研不是关起门来做学问,而是要解决国家战略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团队成员常说。这种“问题导向”的科研观,让每一项成果都带着温度与重量。

团队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丰硕成果还得益于成员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我们所从事的研究属于基础研究,出成果既需要漫漫求索的时间,也需要坚守冷板凳的信念。”刘红荣介绍说。就是在这样持之以恒的努力下,刘红荣教授在Science发表湖南省首篇本土研究论文,实现历史性突破;景辉教授的研究成果先后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中国光学十大进展”,牵头获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项。

近五年来,团队成员在PT量子光力学精密测量、病毒原子结构解析、量子雷达、量子路由器、氢能量子催化技术等方向取得了系列原创成果,在ScienceNaturePR系列等一流期刊年均发表论文150余篇。团队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1项、重点类项目6项,获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3 项,国家重要人才类项目4项,并与益阳市共建湖南未来光电技术研究院,获地方政府1.5亿元资金助力成果转化,为我国科技自立自强注入师大力量。与此同时,团队进一步深化国际学术交流,获批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并参与北京谱仪BESIII、日本高能加速器机构Belle II等国际合作组,持续提升学科国际影响力。

因材施教,培育堪当重任的时代新人

“一门三院士”的佳话,至今仍在国内师范院校和物理学领域传颂。改革开放以来,我校物理专业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已为国家输送逾12000名物理专业人才,其中包括4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1名国家杰青和长江学者科技精英,以及一大批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徐特立教育奖”获得者和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等教育精英。

团队坚持深耕教学一线,每位老师每年至少主讲一门本科生课程,并依托教学实践出版《大学物理》《新编物理奥林匹克教程》等教材5部。主持国家级、省部级教改项目7项,其中《热力学与统计物理》课程构建了“一闭环、两平台、三阶段”的创新教学模式。《量子力学》等5门课程获批省级一流课程。

团队深化教学改革与研究,与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联合设立基础学科拔尖班——周光召班,积极探索物理科学家+卓越师范生”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光召班”本科生大一大二便可进入实验室,跟随团队教师参与物理学前沿课题研究。在团队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近年来,该班学生斩获省级以上奖项6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50余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多人进入国内外顶尖科研院所深造。“光召班”先后入选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及“湖南省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团队成员尽管科研、管理工作任务繁重,依然将大量时间投入到教书育人工作中。如刘红荣教授曾先后担任本科生班导师、世承班第一批导师、“周光召班”项目导师,一大批博士和硕士在他的带领下走上了科研之路,成为了建设科技强国的中坚力量。由于育人业绩突出,他先后被授予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省先进工作者称号。

团队同样心系基础教育,是湖南省物理学科师范生培养的生力军。每年有数百名优秀毕业生奔赴基层一线,如种子般播撒在湖南各地中学的讲台上。据不完全统计,湖南省示范性高中70%以上的物理骨干教师都为我校校友,他们为国家的基础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高精尖”科研人才培养到“扎根型”基础教育师资输送,团队用行动诠释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全面担当。

社会服务,传递点亮未来的科学之光

团队始终把至诚报国作为共同信念,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他们不忘利用专业所长,为社会和人民服务。他们自觉承担科普的社会责任,建成湖南省首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湖南师范大学天文馆,年均接待超1万人次,将浩瀚宇宙的奥秘带到社会公众面前;打造系列“科普党课”,走进机关、企业、社区;连续举办“世界量子日”活动,让前沿科技走出实验室,走进大众视野。

不仅如此,团队还助力物理学科拔尖人才早期培养,通过暑期夏令营、学科奥赛长训及物理学科领军教师专题培训,近五年累计培训中学师生1000余人次,其中41人获全国物理奥赛金牌,并成功承办了2020年第37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从天文馆里仰望星空的孩子,到奥赛场上摘金夺银的少年,团队用科普的火种,点燃了一代代青少年的科学梦想。

团队心系国家产业发展,投身湖南省“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建设,依托湖南省量子科技学会,牵头撰写《湖南省量子科技产业路线图》《湖南省未来产业创新图谱-量子科技》及《湖南省重点研发计划-量子科技专项指南》,并参与《湖南省氢能产业发展规划》编制,为多地企业提供指导,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从三尺讲台到量子世界,从学科教学到科技前沿,我校物理系教师团队用赤诚、奉献、仁爱诠释着学者之风范,师者之本色——他们既是探索未知的“追光者”,更是培育新人的“燃灯者”。正如团队成员、物理系教师党支部书记钟显辉教授所言:“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更重要的是身教,老师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对科学的执着和追求,一定会影响每个学生,让他们相信,自己也能成为照亮未来的光。”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上一条: 1743-4-1
下一条: 1743-2-2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