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投稿  |  ENGLISH
 欢迎您访问湖南师范大学网站!今天是:

冯浩:启智润心培创新之苗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新闻网 作者:朱雪华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05日 11:25 点击:

冯浩,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省部共建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水产学会鱼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水产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动物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鱼类免疫学及抗性育种研究,主持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项目、重点区域联合创新项目、面上项目等课题的研究,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在PLoS Pathog.、J. Virol.、Fish Shellfish Immunol.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50多篇,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获得“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湖南省首届优秀研究生导师、湖南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学校科研标兵、“三育人”优秀个人、“十佳竞赛指导教师”等荣誉。

周末的午后,二里半异常宁静,炙热的阳光洒在生科院的红墙内。走进省部共建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繁忙景象。操作台上,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做实验;办公桌前,冯浩教授专注于准备晚上组会的发言。组会是新遴选进入实验室的本科生们的“第一课”,在组会上,他将结合自己的经历,教导学生如何立足实验室,成为德才兼备、具有家国情怀的科研工作者。在冯浩看来,“人才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学生如同一块块璞玉,需要因材雕琢,助他们绽放璀璨光芒,成为国之大器。

大胆创新,作育英才

2010年,冯浩完成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进行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后,回到母校湖南师大生命科学学院任教。那时学院正在推行“本科生进实验室”的政策,让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班三年级学生提前进实验室历练,而冯浩则成为了第一批导师。经过一年的传帮带,这些学生的实验室学习取得了亮眼成绩,冯浩由此积累了诸多经验,也有了不少心得。“现在国家把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我们实验室作为拔尖人才的培育基地,有责任把这些学生遴选出来,根据他们的兴趣志向和特点,积极营造创新学习的成长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内驱力和创新潜力,全面促进他们的成长。”

基于这样的想法,2011年冯浩和其团队大胆改革,遴选了一批一年级本科生进入实验室,逐渐形成“导师-博士/硕士研究生-拔尖本科生”的贯通培养模式,对学生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创新意识等进行全面培养。冯浩十分注重学生学术素养的训练,尤其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他布置学生广泛阅读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让他们选取感兴趣的课题,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他每周定期组织学术沙龙,让本科生和研究生一起探讨文献,汇报他们的实验进展。“冯老师告诉我们所谓创新首先必须透彻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或者进行拓展性研究,或者进行开创性革新。在进行文献讨论时,他总是鼓励我们大胆发言,对于我们提出的任何奇思妙想、批判性的看法,不管对错他首先都会给予肯定。所以冯老师组织的沙龙,气氛非常热烈,在讨论中,各种思想观点发生碰撞,经常迸发出新的灵感。”生科院大二学生如是说。

冯浩不仅要求学生深耕文献,还要求学生每周制定实验计划,并时刻关注他们的实验动态。当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他不急于出手相助,而是鼓励他们自己查找原因,调整试验方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科研就是试错的过程,必须自己去探究,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冯浩如是说。

科研实验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但冯浩认为“科研就像上战场一样,不打几颗实弹是不行的”,因此对于学生的实验探索,他总是不惜重金地投入。他始终激励学生敢于做风险课题,大胆尝试冷门,让他们从一次又一次的实验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从一次又一次的亲身实践中获得灵感。“从熟悉实验室环境,慢慢掌握实验理论,再到跟随老师尝试实验,最后独立完成实验,进行课题研究和参加学科竞赛,这个成长的过程是有压力的,幸好有冯老师陪伴着我们。”冯浩的学生表示,四年在实验室的学习锻炼了她的创新思维,提升了科研能力,为今后在生命科学领域更深处漫溯打下坚实基础。

“我们团队对提前进入实验室的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毕业时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接近硕士生毕业水平。这一点,我们真做到了。”说到这里,冯浩的脸上不禁露出欣慰的笑容。今年是这套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推行的第十一个年头。在冯浩与其团队的不懈努力下,人才培养成绩十分亮眼。他所指导的本科生独立完成研究工作并发表第一作者SCI一区论文10篇;卢亮与曹颖仪分别于2017年和2022年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是我校学子中获此奖项仅有的两位;指导学生连续六年获得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和特等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奖项等有分量的奖项。多位他培养的优秀本科生相继进入国外名校深造或被保送至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知名科研院所攻读博士学位。

责任在肩 薪火相传

看到这么多学生在自己的引领下走进学术殿堂,逐步成长为国家建设事业的栋梁之才,冯浩倍感欣慰,“对于老师来说,最高兴的事莫过于自己的事业后继有人。当年,我也是从恩师那里找到了前行的方向和动力。”冯浩告诉记者,他的硕士与博士阶段,师从刘筠院士,从事水生生物分子及细胞生物学的研究。谈及恩师,他感慨万分。“老先生80岁高龄的时候,患有糖尿病,眼睛不好,但除了大年初一和家人在一起,其他时间都坚守在岗位上。”刘筠院士对事业的热爱和勤奋追求深深感染了冯浩,让他下定决心将一生献给祖国的科教事业。

“老先生一辈子都在琢磨怎么解决老百姓吃鱼难的问题,我也常常思考,我能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为此,博士毕业留校任教后,冯浩赴美国进行了三年博士后研究,致力于疱疹病毒致瘤机理及相关的免疫学研究。回国后,他将医学分子生物学技术与鱼类学研究背景结合,融合我校鱼类发育生物学实验室的鱼类学研发平台,开辟了鱼类分子免疫学和信号传导研究的新方向,建立了一支勤奋刻苦、结构合理的研究团队,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接过恩师的薪火,带着对科教事业的热爱,冯浩肩负起了时代赋予的使命。他以逐梦科研、追求卓越为乐,亦以传道授业、为国育才造士为乐。在学生眼中,他既是品德高尚、严谨认真的老师,也是幽默风趣、温润有爱的知心好友,他用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带领学生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旅途中执着前行。每天他都是最早进实验室,最晚回家的那个,周末他几乎都待在实验室工作。指导科研时,他一丝不苟,高标准、严要求。课余时间,他鼓励学生多进行体育锻炼,练就健康的体魄去承担科研的重任,他也愿意倾听学生诉说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难处,尽己所能帮助他们。一位冯浩的学生告诉记者,他们所在的实验室里不仅有着严肃紧张的学术氛围,有时也会传出欢声笑语,那都是冯老师在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为学生的学习指点迷津。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竞争压力增大,学生很容易遭遇挫折打击,对人生感到迷茫。对此,冯浩语重心长地教导他们:“生命的意义在于延续与传承。正是生命的不断延续,使得人类的智慧、知识的精髓得以代代相传,永恒不灭。若缺乏生命意识,缺乏为国计民生服务的责任感,一味局限于自己的狭小天地,便容易缺乏抗压能力,走进‘死胡同’。”在学生培养中,他不断引导学生找到进取的内生动力,以担当时代使命为坚定目标,鼓励学生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国家科研实力的提升离不开每一个科研人“十年板凳冷”,更离不开愿意俯身担起后辈的厚实肩膀。冯浩以科研为终身追求,以教学为毕生热爱。他愿启智润心,为国育才,乐于成为一股强劲东风,助力雏鹰飞向青云之端。



上一条: 罗培:让每个学生都找到人生主场
下一条: ​谢颖:行己所爱 爱己所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