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的《绿毛水怪》是一个很干净、很真诚、很纯粹、跟爱情有关的故事。
整个故事由一场对话构成,讲述的那个是老陈(陈辉),而倾听的对象就是“我”(老王)。老陈半带伤感半带怀念,跟这个所谓的“唯一的朋友”老王说起他的青春爱情故事——“一生中最大的隐秘和痛苦”。从小说的开头,我们就可以发现,这是一个关于追忆和怀旧的故事。基于这一点,我想强调故事有两层背景——一个是故事讲述的背景,一个是故事发生的背景。
老陈这一代人,是我们所熟悉的知青一代。他在文革前后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春。值得注意的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是文革,但是它在小说中被弱化了——大串联、插队、公社等等似乎仅仅只是无关紧要的背景板。陈辉追忆起他的青春岁月时,过滤掉了其他杂质,让我不免想起了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用我们今天的视角来看,那个时期是反常的。但是无论是《阳光灿烂的日子》的马小军,还是《绿毛水怪》里的陈辉,他们记忆里的青春岁月是阳光灿烂的、有着一层特殊的滤镜。所以马小军的青春是和朋友们肆意玩乐的四合院,是对米兰的暗恋;而陈辉的青春是和妖妖一起待过的书店,是不经意间吟出的诗句“从一个月亮走向另一个月亮”,是送妖妖走过的两千五百里路。
再说到故事讲述时的背景。陈辉的倾听者老王,是他口中“唯一的朋友”,但是这个老王却显得多少有点不靠谱、甚至是不厚道。王小波显然是有意地利用这个人物,为整个小说增添了一份幽默和戏谑感。纵观老王的态度,大概有一个这样的过程:一开始“怀疑的微笑”到“好,老陈,你编得好”,从“你快讲呀!编不下去了么?”到“我深受感动,站起身来准备走了。”,从“不要怀疑,他毫无疑问是在胡说!”到最后听完整个故事时的“满脸奸笑”、“怎么,你以为我会信以为真么?”。可以说,老王从头到尾都不相信这个故事、都没有进入过这个故事。
那么,为什么王小波要这么写呢?第一,我认为他想刻意地对比知青一代人的青春和现在。青春是个美好的乌托邦、桃花源,而他们的现在却充满了无人倾听和理解的失落——你以为的知音从头到尾都不相信你、无暇顾及你。我再次想到了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青春是布满阳光的、而电影最后一闪而过的成年时期却是黑白的、没有光彩的。第二,我认为是这份青春记忆的私密性、高度个人性。它的纯净、美好显得有点不真实。它对那个年代里其他事情的过滤,不禁让我也怀疑其真实性——它或许仅仅是一道记忆里的青春光影、像一个在梦里发生的浪漫动人而又令人惋惜的故事。
但是我还是被这个爱情故事狠狠地打动了。
陈辉和妖妖,童年时的他们有一种默契——他们都因为自己的与众不同被老师们归为“复杂”的学生,他们分享着阅读的快乐、共同喜欢书中的情节和人物。
而青春期的他们,放学时走着同一段路、念着喜欢的诗,笨拙地隐藏起自己萌动的爱意。
后来,像经过了某种人生的错位,他们没能再见面。妖妖没有等到陈辉来找她,就离开了这个世界。再后来,海边的陈辉在某种幻影中,见到了妖妖、见到了他的绿毛水怪……
青春和爱情中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只属于历史,这幻化成了老王的形象——老王没有进入故事,但故事又何尝给老王留出了位置?王小波的故事通过追忆最终将历史给净化、甚至可以说是纯化了——就像沈从文在自己颠沛流离的作家生涯中纯化出了一片湘西胜景,张贤亮为自己的苦难经历纯化出一棵“绿化树”一样。他们的爱,他们的爱人,都幻化成了至善的未来理想,这是他们现实苦难中形成的情感寄托,这种寄托也给了他们不与现实和解的勇气,也提醒读者知道,总有一些更美好的东西需要我们去认识,去探索。
编辑:侯轶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