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投稿  |  ENGLISH
 欢迎您访问湖南师范大学网站!今天是:

诗意与苦涩的“交响曲”:铁凝笔下的80年代农村——读《哦,香雪》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新闻网 作者:姚雨凤 发布时间:2022年07月16日 13:01 点击:

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雷蒙•威廉斯曾在《乡村与城市》一书中指出了城乡叙事中两种二元对立的主导性观点:“乡村汇聚了人们有关自然生活方式的观念:宁静、纯洁和质朴的美德。城市则汇聚了’高度发展的中心’这一观念:知识、交流和光明。人们也已然形成强烈的对立性联想:城市是喧嚣、俗气和充满野心的地方, 而乡村则是落后、愚昧和处处受限的地方。”在这两种叙事模式之下,乡村呈现出走向极端的两面性:一方面,乡村承载着一份难以名状的乡愁,是童年回忆的显影, 是凝固化了的美好想象,充满了人们的浪漫化处理;另一方面,乡村,却在“城市进步主义”的视域下摇身一变,成了野蛮、愚昧、落后的代名词。而实际上,乡村是复杂而多维的,它有着雅努斯的面孔——既可以是温馨的乐园,也可以是封闭的角落。

在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乡村振兴、“三农”问题、乡村建设、乡村教育等话题频频进入人们的视野,获得了一定的关注和讨论。我们得以站在一个全新的历史节点,重思乡村的当下状态与未来发展。因此,铁凝这篇写于1982年6月、也就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小说——《哦,香雪》,有着独一无二的意义。在改革开放的喜悦之风遍吹神州大地之际,铁凝并没有陷入将城市和乡村相对立的思维误区,没有积极拥抱现代文明、批评古老而闭塞的乡村,而是充分展示了80年代农村的复杂性:它是宁静而柔美的,也是贫穷而落后的,它是诗意和苦涩的交汇、是质朴与落后的二重奏。

一、自然风情与淳朴人性

首先,小说里的台儿沟,乃是一道被遮蔽的风景线,是风光美与人性美融合后的大山一角。铁凝用了不少的笔墨来表现台儿沟不加修饰的自然风情、凸显它“天然去雕饰”的独特美感:

“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唱歌。”

"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

而这种来自大自然的温柔和包容给了香雪的内心极大的抚慰和力量,于是,在经历了一次身份上的失落之后,香雪欣然地接受了自己、接受了台儿沟——"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

此外,人们的质朴纯洁、真诚率直,构成了台儿沟的第二重美感。台儿沟的姑娘们总会结伴而行,日常对话里充满着对彼此的调侃和打趣。她们丝毫不掩饰自己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城市生活的向往,说起话来直来直去,做买卖时从不忘诚以待人,对陌生人也满怀信任。人们的相处模式美好而又和谐,彼此之间友好而又亲密。

自然风情与淳朴人性,共同构成了铁凝笔下饱含诗意的台儿沟。

二、现代文明与时代火车

然而,当闪亮的铁轨延伸至台儿沟,当绿色长龙呼啸而至,当时代火车一路前奔,台儿沟原本的平衡状态被打破了。现代文明的涌入,给台儿沟的少女们带来新鲜感的同时,似乎也给她们的未来添了几分隐患。台儿沟不再仅仅是一个理想化了的桃花源,而是在富有诗情的同时夹杂着一丝苦涩。

火车在台儿庄仅仅停留一分钟,然而却大大改变了台儿沟、改变了台儿沟里人们的日常生活。对此,铁凝强调,"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落实到人们的生活细节,铁凝则细致地描绘了姑娘们在火车到来前的梳妆打扮、隆重仪式,以此说明这变化之大。

而这改变又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山村少女眼界的开阔、意味着她们心理状态的微妙失衡。缘于火车逗留的这一分钟,姑娘们得以见识到世界的丰富、城市的多样——不仅有新奇的事物,比如金圈圈、手表和手包,还有着各色各样的人物,比如白白净净的、说"北京话"的年轻乘务员。火车在此充当了一个媒介、一个载体、一道桥梁,将台儿沟的姑娘们与现代文明连接起来,让她们的生活瞬间变得五彩缤纷。她们也由此感受到了现代文明物质层面的巨大诱惑:"日久天长,这五彩缤纷的一分钟,竟变得更加五彩缤纷起来,就在这个一分钟里,她们开始挎上装满核桃、鸡蛋、大枣的长方形柳条篮子,站在车窗下,抓紧时间跟旅客和和气气地做买卖。她们踮着脚尖,双臂伸得直直的,把整筐的鸡蛋、红枣举上窗口,换回台儿沟少见的挂面、火柴,以及属于姑娘们自己的发卡、香皂。有时,有人还会冒着回家挨骂的风险,换回花色繁多的纱巾和能松能紧的尼龙袜。"对现代城市的向往之心,一方面给少女们带来了走向美好新生活的内心驱动力;另一方面,这却又使她们意识到台儿沟的贫穷和落后、意识到农村和城市的巨大差距、意识到走出乡村的艰难无比,从而给她们带来一种心理上的落差感、自尊心的挫败。

现代文明的冲击和时代火车的到来,于山村少女而言,是欣喜和甜蜜,也是失落和苦涩。

三、香雪的困境之旅

而小说的主人公,香雪,恰恰承载了台儿沟的诗意与苦涩。

香雪是台儿沟的姑娘里最与众不同的那个。她不似凤娇的大胆直率,腼腆胆小还话少,"做起买卖却是姑娘中最顺利的一个",因为她的纯真和美好、善良和朴实——"你望着她那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望着她那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嘴唇,心中会升起一种美好的感情。你不忍心跟这样的小姑娘耍滑头,在她面前,再爱计较的人也会变得慷慨大度。"。香雪本人,代表着台儿沟的闪光点、最好的一面。

与此同时,香雪的特殊性还在于她的学生身份——她"是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正因如此,当其他的女孩关注着金圈圈、手表等物件时,她所瞥见的、所在意的,却是"行李架上一只普通的棕色人造革学生书包"。当姑娘们担心起"人家没有相好的"时,她关心的却是"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是"什么叫'配乐诗朗诵'"。她是台儿沟唯一受到教育的少女,因而最先迎来了精神上的觉醒,同时也最先发现自身的困境、台儿沟的集体困境,进而遭受一次内心尊严的挫伤。

公社中学里同学们关于"几顿饭"的询问,让香雪体认到了台儿沟的贫穷,以及农村少女在面对城乡差距时可能会遭遇的歧视。由此,香雪对铅笔盒产生了某种执念。在她看来,铅笔盒不仅是知识、教育、现代文明的象征,也是实现某种平等的可能。香雪对铅笔盒的渴求,一方面表明着她对教育的渴望,另一方面也蕴含着香雪对平等的诉求——她想用铅笔盒来证明,作为农村学生的她,有着和城市学生同等的学习能力。

小说的最后,香雪似乎跟自己达成了某种和解,她接受了台儿沟的贫穷,并且为台儿沟感到骄傲。然而,"香雪们"的困境在当时,可能从刚刚开始。她们身上有着最为珍贵的纯真、质朴,然而在接受教育中,在面对城乡差距时,可能会经历一次集体的困境。

铁凝在《哦,香雪》中对80年代农村的书写,在今天看来依然意义非凡。于我而言,它是一份敞开的历史档案,是80年代农村的真实浮现,是我们借以关照现在、同时想象未来的坐标系。



上一条: 记忆中的光晕与伤痕——读《朝花夕拾》
下一条: 智性之维的“平等”——解读朗西埃《无知的教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