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周姿言)11月16日,我校第十一届第九期“麓峰”交叉科学论坛在教育科学学院举办。论坛由我校青少年脑认知发展与心理健康创新团队、心-脑交叉科学研究中心和交叉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主题为青少年脑认知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学院丁道群教授和林盘教授主持论坛。
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刘铁芳对参加论坛的专家学者和学生表示欢迎。他概述了学院在科研创新和学科发展方面的主要成就,并表示此次“麓峰”交叉科学论坛是教育科学学院的核心学术交流活动。他期望论坛能够成为校内外科研工作者深度交流合作的平台,并鼓励青年学子积极培养对交叉学科研究的兴趣与热情。
交叉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艾建平阐述了学科交叉的重要意义。他认为,学科交叉有助于产生重大科研突破,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产生交叉学科最具生命力的过程。他鼓励科研人员利用好学科交叉来攻克重大科研难题,青年学子应充分吸纳其它学科的知识、原理和方法做出颠覆性、创新性的工作。
浙江工业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冯远静教授围绕“脑白质微结构定量分析方法及应用”展开报告。他介绍了弥散磁共振成像在脑白质微结构分析的原理和研究进展,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了脑白质微结构定量分析在神经可塑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和康复训练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王湘教授围绕“儿童青少年脑智发育规律及其心理健康赋能”展开报告。她阐述了影响孩子心理与行为的主要因素,并介绍了多维度系统揭示儿童青少年环境-脑功能-行为三者之间的关联与预测关系。她认为,青少年精神健康障碍共有的神经机制,从结合任务态功能连接组学和大脑-行为预测模型,确定神经精神病理学NP因子,有助于开发针对精神障碍共病的干预措施,为从青少年时期开始的早期心理预防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教育科学学院杨文辉教授围绕“中国青少年抑郁障碍的防治:负性情绪认知控制训练”展开报告。她介绍了青少年抑郁障碍的现状,并提出这是日益受到社会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她深度讲解了中国青年从高考到大学抑郁障碍的流行病学、注意偏向矫正治疗青少年抑郁症、负性情绪认知控制预防青少年抑郁症这三个研究方向的详细试验方法和试验结果。她认为,负性情绪认知控制训练的理论基础是针对青少年抑郁障碍的预防和干预方法,旨在通过训练个体的认知控制能力来减少负性情绪的影响。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张蓓博士围绕“自杀行为生物和环境的负荷风险因素的识别及风险预测”展开报告。她从确定自杀行为的行为学和生物学风险谱、与自杀行为有关的血浆蛋白组学特征这两个方面讲解了自杀行为的可操作的因果因素和研究过程与成果。她认为自杀行为具有复杂性,是由多种生物学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她表示,新开发的基于16个因素的机器学习模型有助于未来识别自杀高危人群,希望能得到有效推广。
教育科学学院张瑞婷博士围绕“特质焦虑人群情绪预期的特点及脑机制”展开报告。她深度讲解了特质焦虑人群的情绪特点,以及特质焦虑人群的脑机制分析,为理解焦虑障碍的神经基础提供了新的视角。她表示,特质焦虑人群的研究对于开发有效的干预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有助于提高特质焦虑人群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教育科学学院、交叉科学研究院等单位教师和研究生代表60余人参加论坛。
编辑:刘真
责编:张尧钰
审核:马铁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