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望青春团结奋进 心系青年守正创新
——党的十九大以来学校共青团工作巡礼
党的十九大以来,学校共青团始终紧扣团的根本任务、勇担团的政治责任、把握团的工作主线,研究青年工作特点,打造青年工作品牌,在学校“双一流”建设全局、培育时代新人中,彰显青春担当。
5年来,学校团委累计获评“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等全国性荣誉200余项。《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分别对我校红色论坛、区校共建品牌进行了报道推介。
一、紧扣团的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铸牢理想信念的政治之魂
聚焦主责主业,深化思想引领,着力带领团员青年高举团旗跟党走,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
学习好、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学校共青团当前的首要政治任务。2017年,筹建省内高校首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青年研习社,组织全校团员青年开展“青年大学习”,着力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发挥好、使用好“青马工程”“红色论坛”等思政引领精品项目。每年开办红色论坛100余期,组建青马学习小组600余个,开展主题教育600余次。“红色论坛”获评湖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秀示范项目。2018年5月,湖南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研究中心落户我校,进一步推动我校团的工作、青年工作与青马工程相结合。
整合好、发展好“团学一体、校院联动”的新媒体矩阵。先后获评“团十八大以来共青团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共青团新媒体重点工作室”“全国百强高校媒体”等省级以上荣誉10余项,并成功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部门重点遴选的“首批高校思政类公众号重点建设名单”。2022年,与团省委联合出品《“青春之歌”湖南百年青运图鉴》建团百年原创手绘长卷,献礼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引起全团热烈反响。
二、勇担团的政治责任,强基固本纵深改革,凝聚自我革命的奋进之力
全面从严治团,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推动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激发团学组织的创新活力与潜能。
贯彻好、开展好高校团学组织革新与发展。相继印发实施《湖南师范大学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湖南师范大学学生会组织改革方案》《湖南师范大学学生社团建设管理办法》。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规范化、制度化地落实“三会两制一课”,切实增强团组织的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每年“红旗团支部”申报率超过90%,连续6年举办“团支部形象设计大赛”,累计3000余个支部参赛。3个团支部(总支)先后获评“湖南五四红旗团支部(总支)”。
关注好、推动好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改革团干部配备制度,按照专、兼、挂的队伍建设思路,加强队伍建设。制定完善《湖南师范大学学生干部管理条例》,不断优化学生干部选拔、培训、考核等工作。建立健全干部激励机制,争取社会资源,先后设立“思齐”“新东方”“洋光”等优秀干部奖学金,共奖励500余名优秀学生干部。
抓好学生骨干队伍建设,2021年度校级团学组织干部共有33人获综合奖学金,占总人数的80.49%,涌现出“团中央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标兵”“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优秀共青团员”“湖南省优秀共青团干部”“湖南省优秀共青团员”等一批优秀青年代表。
三、把握团的工作主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守扎根青年的活力之源
自觉担当尽责,心系广大青年,着力做好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
拓展好、发展好“校地合作 区校共建”实践育人模式。开创了校地合作双主导、学院社区双推动、学生居民双受益的实践育人共同体模式。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贺军科、时任省委副书记乌兰等分别赴我校区校共建基地考察调研,《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新华网等10余家中央媒体进行了集中报道。《“区校共建”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构建》项目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2019年5月,全省实践育人推进会在我校召开,来自地方和高校的100多名代表来我校观摩学习。2022年,分别受邀在共青团中央华中、华南片区高校共青团工作调研会、全国高校共青团工作专题研讨会上作交流发言。《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报道我校区校共建育人模式服务基层社会治理事例案例。
引导好、组织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西部计划”“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先后组织500余支学生团队,1万人次参与暑期社会实践,连续4年在全国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评选中,实现“优秀单位”“优秀团队”“优秀个人”全覆盖。连续5年组建“赴绥宁插柳村扶贫实践服务团”,在脱贫攻坚中作出重大贡献,被省人社厅记功。连续20年选派超过300名青年志愿者赴新疆、西藏、湖南湘西等地建功,学校共青团多次获评“西部计划优秀高校项目办”,第18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王耀光获评“全国优秀共青团员”。
服务好、参与好青年师生成长发展和学校各项建设事业。以“平台构建+服务发展”,推荐4人获评“湖南省五四奖章”,9人入选“湖湘青年人才”支持计划,3人当选“争做新时代湖南向上向善好青年”。以“校园文化+文化育人”,打造“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等为代表的校园文化育人品牌,累计参与数超过30万人次。在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获一等奖5项、优秀创作奖2项,居湖南高校首位。以“志愿服务+校园建设”,动员团员青年广泛投身学校各项建设。2018年校庆期间,培训组织2400余名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等参与到校庆8项主体活动中。2022年学校部分校区划归疫情管控区期间,火速组建“青年抗疫突击队”,投身校园疫情防控,累计服务时长达7000余小时,服务总人数超20万人次。以“创新赛事+人才培养”,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助力学校学科建设,分别获评“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高校”,在“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赛事中,获国家级、省级奖励300余项。卢亮、曹颖仪先后获评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领域的最高荣誉——“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以“创业孵化+就业帮扶”,开办创业实践挑战赛“周周路演”“大科城杯”,设立“达嘉维康”青年创新创业发展基金,筹建桃子湖、天马双创基地,并成功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获评“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学校共青团将坚持以“复兴栋梁、强国先锋”的昂扬姿态,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绽放绚丽之花。
(校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