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家谈
徐晨光——
用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二十大报告强调:“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优异的答卷。”当今,中国共产党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着共产党大党独有的难题,面对着执政取得的伟大成就。共产党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用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走好新的赶考路。
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激活赶考的动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政治宣言,也是共产党英勇奋斗的力量源泉。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锻造成了人民的主心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迈入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我们将要完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用中国式的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要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强化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心心相印,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在新的赶考路上赢得人民的拥护。
用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提供作风保障。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防止了党内的骄傲自满、贪图享受。在新的征程上,我们绝不能丢掉革命加拼命的精神,绝不能丢掉戒骄戒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和不畏强敌、不惧风险的勇气,锐意进取,勇往直前,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激发革命斗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品格,完成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全过程。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斗争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赢得了人民的认同。迈入第二个百年新征程,面对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更要发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让百年大党始终焕发蓬勃朝气、生机活力,保持追梦的姿态、赶考的心态、执行的状态、自我革命的常态,以时不我待的使命,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篇章,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作者系我校原党委书记,党史党建研究院研究员)
刘湘溶——
胸怀天下 志存高远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阐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时提出了六个坚持,其中之一是坚持胸怀天下,并指出中国共产党不但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且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胸怀天下是胸怀祖国和胸怀世界的辩证统一。
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上述精神,学校在教书育人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一种素质——胸怀天下,志存高远。志存高远必须胸怀天下,只有胸怀天下才能志存高远,这一素质直接涉及到我们做人做事的格局、气度、情怀和境界。
胸怀天下,一要心系天下,关心和关注天下发生的事,关心和关注天下的潮流趋势,并基于现时代的两个特征——社会变化日新月异,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联系日益紧密,做到以学习之态度,以开放包容之心态立身处世,面对生活,迎接时代的挑战,把握时代的机遇。二要心忧天下,忧天下之兴亡。我们国家之所以取得了抗疫斗争的胜利,一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坚强领导,二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三靠各级党委政府举措得当有力,四靠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主动配合,万众一心、共克时艰。所谓人民群众具体到个体就是千千万万个你、我、他,没有千千万万个你、我、他的参与配合,抗疫是不可能成功的。
强化心系天下和心忧天下意识,就是要确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如果大家都把责任扛在肩头,立足本职从自己做起,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任务无论多么艰巨,我们的目标也一定能够实现。
(作者系我校原校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唐未兵——
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完全是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结果,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旺盛生命力。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坚决防止和克服虚化、弱化马克思主义的做法和倾向。
为了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我们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如果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当成机械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问具体情况,不看具体问题,完全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个别论述或具体结论,就会事与愿违,犯教条主义、本本主义错误,贻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以,我们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做到在坚持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是坚持“两个结合”、勇于推进理论创新的产物,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我们一定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到高校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完成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作者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尹韵公——
二十大报告的“意识形态”解读
虽然党的二十大报告没有出现“新闻宣传”一词,但是,与“新闻宣传”一词意思极为接近的“意识形态”,却在报告中反复出现,达十次之多。这种情况,在历届党代会报告中,是绝无仅有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我们的意识形态领域已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回想十年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严重问题:有些党员干部和不少群众的政治信仰发生动摇,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屡禁不止,一些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不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断出现,网络舆论乱象丛生,严重影响人们的思想和社会舆论环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主政以来,以大政治家的卓越胆识和大革命家的超凡气魄,敢抓敢管,敢于亮剑,一举从根本上扭转了颓势,开创了意识形态工作新局面新气象,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向好向善的欣喜变化。
总结十年意识形态工作经验,我们干成了和办成了三件最重要的大事要事:一是,从制度层面讲,我们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把意识领域工作作为根本制度建设,这在党和国家历史上还是首次。二是,从党内法规层面讲,出台了《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把意识形态工作列入党内法规管束,这在党的历史上也是首次。三是,从国家层面讲,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将意识形态安全置于与国家的政权安全、制度安全同等重要的地位,置于国家最高地位,这在我党意识形态工作史上还是第一次。由此可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意识形态领域及其工作,是何等重视,又是何等重要!
(作者系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肖北庚——
法治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方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确立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实践探索中推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必须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法治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方式。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要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要始终坚持党对法治的绝对领导,牢牢把握法治中党的绝对领导这一政治方向,将党的绝对领导贯穿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各方面全过程,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针,及时将党的重大决策和党的意志通过法律的方式上升为国家意志,全面落实“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国家发展上的本质要求,高质量发展需要“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这离不开法治的引领和保障,需要依法治理经济,在发展中全面系统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和维护稳定;当前尤其需要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依法防控,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环节一体发力。
中国式现代化也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离不开加强国家安全、民事、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与数字经济、网络治理等新兴领域立法,依良法促发展保善治;切实发展过程人民民主,保证人民依法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大关系人民群众切实利益重点领域执法,让人民群众在执法司法中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严惩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保护青山绿水;推进城乡一体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建设,让人民群众有法治获得感。
中国式现代化是顺应现代化正确发展方向和人类文明进步要求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必须加强涉外领域立法,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推动制度型开放。
(作者系法学院院长、教授)
刘晓玲——
坚持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党必须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重要论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政治自信,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是百年大党创造历史伟业的基本经验。党的自我革命与党领导的社会革命是有机的统一,伟大社会革命锻造和成就伟大的党,伟大自我革命推动和保障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区别其他政党最显著的标志,坚持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自觉,以彻底的自我革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以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阶段,使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坚持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是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的根本保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新的赶考之路上,党的建设仍面临不少顽固性、多发性问题,“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将长期存在,我们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的努力,必须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是惊涛骇浪的风险考验。我们要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发扬自我革命的精神,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篇章。
(作者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胡映兰——
“三个务必”历史意蕴、内在逻辑和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开篇就强调:“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在当今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我国正开启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党中央提出“三个务必”具有特殊深意,意义十分重大。
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谈到推荐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作为延安整风学习文件的用意时说:“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他告诫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务必”思想的深远战略意义,已经并将继续被历史实践充分证明。
“三个务必”是对“两个务必”思想的坚持和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反复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三个务必”在凝聚了“两个务必”核心内涵的基础上,增加了“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是深刻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得出的宝贵经验,是对世情国情党情发展变化进行深刻分析作出的重大论断,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准备经受可能遇到各种风险挑战考验的高度警醒和坚定信念。
“三个务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始终坚守和践行初心使命的两大法宝;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实现初心使命的立场和方法路径。这就既强调了“过河”的任务,又指导了解决过河的“桥”与“船”的问题,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凝结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华。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三个务必”虽然只是其中的一个表述,但其含义贯穿了报告的全篇。深刻领会“三个务必”的科学内涵和历史意蕴,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也是更好地践行“三个务必”的认识前提和思想保证。
(作者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