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投稿  |  ENGLISH
 欢迎您访问湖南师范大学网站!

1669-4-4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3年04月04日 15:34 点击:

□朱怡

一霎清明雨

三拜九叩,涕泗滂沱,一袭绢衣素袍,饱含着对先人至诚的感念和敬意。

木柴擦碰,火星迸溅,一抹盈盈烛火,似乎可以召唤阴间故去的亡灵。

沧桑往复,变幻无穷,久久被压抑的伤愁,唯有在清明才能得到宣泻。

清明文化融注着世人无尽哀思,寄寓着人生无尽感慨。古往今来,在这个充满了凄清和感伤的节日,人们祭祀扫墓、缅怀先人,以此提升生命意义,凝聚族群,和谐天人。

绝处的悲伤渗透着清明的寂寥,与扫墓人那深深的一叹遥相呼应。从《礼记》开始,“王者祭天地,诸侯祭山川,卿、大夫祭五祀,士、庶人祭其先。宗庙、社稷之祀自天子达于庶人。”无论贫富贵贱,无论城市乡野,世间一切虔诚的国民,都会在清明备齐香烛纸马、酒馔器皿,按照一定的礼仪,在祖先墓前祭奠,与他们展开一场来自灵魂深处的对话与交融。如今的清明,摘去了古时祭祀的繁文缛节,唯余插戴柳枝,陵园静默。人们彷徨在先人的墓碑前,感受着生死两茫茫的悲怆,咀嚼着先人可贵的精神,表达无限的缅怀与敬意。好一场庄重肃穆的追思!

侧侧清寒,杏花微红,饮一酌清明的酒,采撷对生命的自珍与思考。死,其实是生命的延续,是精神的保留。经历死亡,能够激发人们对蓬勃生机的向往,能够唤醒世间万物的悲悯与同情。试想,倘若易安太白如今犹在,世人何以对他们的精神意蕴实现审美升华?如若中华朝代没有兴衰的更替,民族的历史怎能不断对过往反刍蓄势?纵然万物生生不息,可死亡与湮灭又何尝不为人们带去创作的灵感?无往不复,天地际也,死亡之处是生命的起点,也是灵魂的归宿。死亡是极致的哀伤,是寂寞的苍凉,但苍凉背后又是对于未来的无限畅想,展现出生命力的蓬勃雀跃,顿挫益显。纵使人间艰辛苦楚,却依旧能够欣赏万物的风卷云舒,生命的真谛由此领悟,人间万象集聚彰显!爱这纷繁的世界,爱这广阔的生命,爱这多情的自己!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哀思亡灵是为延续记忆,正视死亡方知死之真义。方死方生间,希望却已悄然而至,淫雨霏霏,枝上杏花红欲燃,春城飞花,生命已现蓬勃之态。



下一条: 1669-4-3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