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投稿  |  ENGLISH
 欢迎您访问湖南师范大学网站!

1674-23-3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23日 19:31 点击:

□吴修林

汇聚文艺力量 践行立德树人

我结合原著原文的学习和岗位职责的履行,谈谈自己的学思践行。

学习《北京文艺座谈讲话》,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201410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文艺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洋洋万言、涵盖五大篇章。其中,他以一个独立主题篇章深刻阐释文艺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他在“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要热爱人民”的哲思中,不断阐释和升华这一文艺理论;他作出了“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的伟大论断,吹响了文艺工作者要“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时代号角。

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中深情回顾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文艺与人民”关系的精辟论述,直观地展现出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心怀“国之大者”、社会主义文艺“以人民为中心”在理论上的一脉相承和前行中的坚定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从思想的高度、哲理的深度、创作的宽度引领着中国文艺不断“形成高原、走向高峰”,成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创造性转化、文艺理论思想创新性发展的经典文献与时代篇章,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指引中国文艺在前行的道路上,不断彰显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伟大力量。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一部部历史题材的大歌剧、一首首湖湘精神的叙事曲,展现出构筑起新时代的文艺高原、艺术高峰上的湖湘作为。

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文艺的力量已然激发。

回想2013113日,习近平总书记入湘西、上苗寨,茶话桑麻间,精准扶贫定方略。

9年后的这一天,湖南文艺人寻梦十八洞,“举杯同庆二十大,欢歌共祝新征程”。一场载歌载舞的“苗寨欢歌”主题歌会,以12首新歌从不同的维度抒写着新时代的山乡巨变与美好追求。真是“风起十八洞,福泽润九州。”

我校有一批音乐家在这场重要文艺活动中融入“词、曲、唱、评”,彰显了湖南师范大学的文艺力量。第二天,我在湖南日报以《登高望远天更阔·福地洞天起欢歌》为题,从“诗·情·画·意”四个维度发表了对其中《你在我们心中》曲目的观后感与艺术分享。

这批新歌与评论在主流媒体的播发刊载,不仅在业界引起了热烈反响,也得到了时任省委书记张庆伟的充分肯定。

我们团队在十八洞“苗寨欢歌”活动回来之后,立即将所见所悟、所获所感在支部交流汇报、与学生分享,也在我们的“尚美讲堂”“三成讲堂”和各兄弟院校,以“文艺的力量”进行主题宣讲。

我们以为,这就是最植根人民的文艺之举、最彰显情怀的育人之行。

学习《全国教育大会讲话》,践行“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20189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要讲话。他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教育方面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加快提升,13亿多中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等六大方面下功夫,明确提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并重述2018830日,他给周令钊等8位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所提到的观点:“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

要如何真正践行好“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我们认为,既体现在完善的美育课程教学体系上,也呈现在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更具化在优秀文艺作品的校园传播与育人传承中。这些年我们参与的“青春为祖国歌唱”“唱支歌儿给党听”等风靡全国的校园歌咏,就是依托植根中华文化传统、歌颂革命历史、弘扬时代主题的文艺经典,在润物细无声中回应着总书记的教育期盼。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从文艺的“以人民为中心”,到教育的“立德树人”,于未来而言、从育人来看,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就是我们教师所面对的人民。所以,我们要用好文艺这个武器,为面向青年一代的人才培养,奋力书写“立德树人与以美育人”的时代新篇!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书记对“美”的理解、表达与求索,在细微之处也绽放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光芒。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美好生活的实现就是要“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提出的使命任务和擘画的宏伟蓝图,同时,也给我们教育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作者系美育中心主任)



上一条: 1674-23-4
下一条: 1674-23-2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