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思盈
从何苍翠
“特种兵式旅游”今属潮流。在空闲时间,我们总能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在一天内游览诸多热门景点的年轻身影,且深受影响,也决定效仿走一遭。虽说一天的奔波令人疲累,但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行程而获得一众朋友的正向反馈却令人欣喜,尤其是那种“我去过这里”“我在路上”的心理快慰令人痴醉。只是,我们真的“在路上”吗?怎样才算“在路上?”
我们惶惶于是否“在路上”这件事,仿佛“在路上”就意味着更自由的生活、更开阔的眼界、更完满的人生。
辩证地说,“在路上”本身并非坏事。从固有的生活中出走,搭乘合乎心意的交通工具,去或短暂或长久地投入另一种生活,诚然意味着一定的闲裕、自由、眼界。但这并不意味着更自由、更开阔、更完满。
网络带来的出行焦虑影响了我们的认知:好似未能到过一些地方,就是在虚度时光,就是留下青春的遗憾,于是丈量路上风景的不再是从容的心态、扎实的脚步和探究的眼神,而变成了流水线式的打卡,拼接式地通过社交媒体记录这些碎片来组成自己的生命体验版图。
于是,在一片新的土地上取得了多少收获具化成了打卡了多少网红景点、吃了多少热门美食。我们的心浮躁起来,仿佛去越多的地方就代表着自己的生活越自由、越快乐、越有收获。可是这样的自由是表面的,这样的快乐是寡淡的,这样的收获是阙如的。
我们应该认识到,“在路上”,首先得是因为我们想“在路上”,不是被网络浪潮和眼花缭乱的朋友圈裹挟,也不是为了那句朗朗上口的“青春没有售价”,而以心灵的感知为目的,最终都是为了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我认为的“在路上”,或许是这些模样:
或是慢悠悠地在古街小道上闲逛,随意挑起哪家的门帘,坐下来享受一场与美食的遇见;或是像《随风去野》里,骑着摩托车,“哼哧哼哧”地开启一场未知的冒险;又或是像作家李娟那般,跟着当地人一起投掷光阴,去构建一个完整真切的视野板块。
而不管是什么模样,都会有独属于自己的收获,而非亦步亦趋的感慨。
余秀华有几句诗如是说:
“生活的丰盈推挤着我,如同大地
从内心发出的潮汐
那时候,人适时苍翠一次”
生活的丰盈不只是在于仓惶的路上,还在于平淡的生活缝隙里。哪怕是长久生活的城市,换一个角度去观察也会有新的韵味。获得了新的感受,于是又添几分苍翠。踏上旅途,用新的视野来充盈自己,人生的枝桠又生长几分。但不是枝桠越茂密就会越苍翠。扎实向上地过着生活,或者跟从内心去踏上旅途,这本身就是一种适时苍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