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投稿  |  ENGLISH
 欢迎您访问湖南师范大学网站!

1679-4-1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12日 17:04 点击:

□肖莉

重读《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初大文学家宋濂写给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的一篇赠序,他以自己早年勤苦学习的经历,来劝导马同学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宋濂说他冬天外出寻访老师时,背着沉重的书箱,穿着破鞋“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第一次读到这一句,我就很感慨,因为这就是我童年上学的真实写照。我家住在怀化深山里,去乡里上学,每天要走20里山路。为了赶上7点半的早读,我4点半得起床烧火吃饭,5点出门。秋冬季节,天完全黑着,同村几个伙伴就举着火把下山。有一次,下大雪,我摔倒了,同伴们走在前面没有发现,转过山弯,很快就不见了。真的是“深山巨谷”“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没有火把,我看不清大雪覆盖的石板路,一个人不敢乱走,怕一脚踏空,滚下山崖。我只好孤零零地在雪地里待到天亮,再拖着冻僵的脚独自朝学校走去。那一年,我十二岁,暗暗发誓一定要勤奋读书,走出大山。后来,我读到了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稿,他说在陕北做知青时,自己为了借阅一本《浮士德》,走了30里山地。可见,古往今来,没有一个成才者可以随随便便成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再读《送东阳马生序》,我已经研究生毕业,走上了附中的三尺讲台。宋濂说求学时,同宿舍学生衣冠华丽,光彩照人,而他穿的衣服虽然破旧,却没有半点自卑和羡慕。为什么呢?“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句话说得太好了,道出了天下求学者的内驱密码。读书只有苦没有乐,是难以长期支撑的。宋濂心中的“足乐者”到底是什么呢?是为了读书比别人好吗?是为了将来功成名就吗?多少有,但还不是全部,读书求学的最大快乐是让人精神充盈:知识的增长,视野的开阔,智慧的增加,修养的提升,再加上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切磋成长……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大更持久的快乐吗?没有!正是这种精神的快乐自足,支撑着宋濂战胜困难和贫穷,面对同学的锦衣玉食能保持心态平衡,安心完成学业。这让我想起了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也让我想起了疫情期间,很多老师阳了依然坚持上网课,上一秒还咳嗽得天昏地暗,一上镜就神采飞扬,滔滔不绝,一下课又跟霜打了的茄子一样,接着发高烧。可见,精神的快乐,能治百病,能让我们披荆斩棘,勇往无前,而这,也是每一位学子应当好好培植的精神力量。

学贵有疑,有疑惑就要求教老师,碰到脾气不好的老师怎么办呢?《送东阳马生序》中,就有这样一个生动的细节。宋濂站在这位老师身边,“俯身倾耳以请”,遭到老师的训斥,作者就“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一直等到老师高兴时“则又请焉”。所以,宋濂认为自己虽然愚钝,最终还是收获满满。这简直是“程门立雪”的2.0版,宋濂这种谦卑恭敬、虚心求教的态度让我赞赏不已。宋濂并不愚钝,反而相当聪明,从小就被称为“神童”,他没有长成“方仲永”,而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成为太子的老师,其中除了个人勤奋自学外,也离不开他广寻良师,虚心问道。虚心求教能快速提升一个人的学问见识,是读书人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终成大才的必由之路。至于老师的脾气嘛,往往与他对学生的爱成正比,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只要能学到东西,被说两句又何妨啊。好学而谦虚是每一位学子的应有品质,但是也有个别自视甚高的人喜欢我行我素,听不进一句批评,受不起一句重话,甚至对老师的劝导耿耿于怀,白白浪费了聆听教诲、取长补短的机会,这才是真正的愚钝啊!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我第一次读《送东阳马生序》时,也是二八年华,转眼,已过不惑之年。今天大部分学子已经不用为了改变自己的生存条件而读书,但是黎民百姓的苦痛,民族复兴的难题,人类生存的困境,依然要通过青年学子的勤学苦练来改变,这也是青年学子应有的担当与使命。希望求学之人能珍惜求学的宝贵时光,克服困难,抵制诱惑,安心学业,成人成才,不负青春年华,不负伟大时代。

(作者系附中教师)



上一条: 1679-4-2
下一条: 1679-3-1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