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荣
寻找生活的松弛感
在阳光正好的一天,睡到自然醒,给自己做份合心合胃的早餐,然后或是在家里找到一个洒满阳光的角落,听听心仪的歌,看看喜欢的书;或是约上三五好友,出门骑着单车享受轻风拂面的惬意;或是去到大自然的怀抱里,收获一份放松的恬淡……这样的日子,你有多久没有拥有了呢?
现如今,紧绷好像已经成为年轻人的共性。不论是上班族还是学生党,几乎都是在闹钟的连番轰炸下疲惫地睁开眼,然后掐着时间赶到办公室、教室,再马不停蹄地开启一天的工作或是学习。好不容易等到下班、放学,疲惫的身心还未得到放松,又被突如其来的事情夺走了并不充沛的休息时间。内卷的“时代风尚”、高压的工作环境和只争朝夕的时间观念使得年轻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于是大家便向往能够拥有片刻属于自己的轻松而愉悦的时光,寻找松弛感。
可是,年轻人所追求的有松弛感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是慢综艺里的田园生活,还是社交平台上加了厚厚滤镜的悠闲日常?在我们的文化语境里,有松弛感的生活或许是陶渊明笔下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程颢的“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是王维的“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这种对生活松弛感的追求,是对从前慢生活的复古怀旧,也是在疾驰中对人生节奏的调整。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把躺平当作获得松弛感的途径,虽然二者都是为了摆脱焦虑,但躺平更多的是对自我的放逐,意味着降低欲望,远离竞争,追求逍遥。可松弛感并非如此,它是承认欲望和竞争的,只不过是要你慢慢来,要你能豁达地接受任何一种可能的结果,拥有一种心理上的弹性。它是尽力之后对追求的随遇而安,是无所畏惧地活出心安,会给人带来正向的反馈。
我们每个人生而不同,有些人淡泊名利,而有些人奋发有为。松还是紧,没有标准,也不需要谁来规训。我们不需要刻意去追求松弛感,活在别人的模式里,但我们可以在紧张的生活中,学会诗意地栖居:比如清晨早起十分钟,错开早高峰的拥堵,获得平静和从容;在每个周末的晚上给自己留出一小时,沿着喜欢的小路走一走,解锁一份轻松愉悦的心情;“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感受一餐一饭的好,一花一叶的美……这些生活的点滴小事,都能帮助我们获得寻常日子的松弛感。
寻找生活的松弛感,看似是一个挺难的命题,但其实只要顺应本心,坦然接受生活的风风雨雨,学会“浮生偷得半日闲”,便能在喧嚣的尘世中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