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投稿  |  ENGLISH
 欢迎您访问湖南师范大学网站!

1717-4-3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04日 22:50 点击:

邓佳宁

理性看待网络对立

近日,网络上频频出现指责某中学管理模式过于形式主义、过分强调细枝末节常规的视频,其中强制剪头发成为众矢之的。这些视频迅速引起不少中学生的共鸣,一时间,关于中学管理的讨论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

面对这一争议,我们不妨先尝试代入双方视角,以寻求更全面的理解。假如你是老师,忙了一天的工作,回到办公室,几个没剪头发的学生嬉皮笑脸,见到你后马上变成一副慷慨赴死的样子,誓要和你争个高低,甚至还拿出了“无形的辫子”等说辞,仿佛自己是自由的斗士,而你就是“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余孽”;或假如你是学生,这次月考没有发挥好,正埋头消化自己的负面情绪,这时候,老师把你喊到办公室,很严厉地批评你的心思散了,没在学习上了,碰巧没剪的头发就成为最好的例证。

这种代入让人深感共鸣,因为我们只代入了其中一个视角,部分细节被忽略的同时,也有部分细节被夸大了,而这部分被夸大的细节就是我们平时关注的重点,自然也可以激发我们的情绪。某些营销号在报道时往往选择性地呈现单一视角,且将这一个视角的视频推给对应的人群,轻松挑起对立,收割“情绪韭菜”。

这一现象并非仅限于中学管理领域,而是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孤独的现代人希冀在互联网上寻找理解与共鸣,将内在愿景和欲望投射到无数被精心设计的话题中,他们看到那些站在话题中心的人,高举道德和理性的旗帜,去打倒自己的对立面,就好像找到了嘴替或知音,甚至品尝到了优越的滋味,似乎发表了几句情绪化的言论,自己就能和那个人一样,成为代表新势力、消灭旧势力的英雄,可悲但更可怕的是,这种新世纪的“赛博精神胜利法”每天都在被广泛使用。

最终,我们困于情绪,陷于纷争,沉迷于遥远的“相似性”,心甘情愿地为虚幻的互联网上的“感同身受”献祭出爆炸般浓烈的情绪,问题本身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要打倒和我们观点不同的另一方。但是,问题没有解决,更多更重要更本质的问题被掩盖,我们逐渐丧失了同理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网络上的争议与对立?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观来看,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以强制剪头发的问题为例,这是中学管理与学生自由需求之间的矛盾,本质上反映了教育目标与现实操作之间的差距。一方面,学校需要维护一定的秩序和规范,以确保教育的有效实施;另一方面,学生也渴望自由与个性发展,不愿被过度束缚。

然而,我们更应该看到矛盾的同一性,同一性才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如果只是将矛盾简单化为对立双方的斗争,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可能加剧矛盾。我们应当认识到,矛盾双方并非不可调和,而是可以通过改革与创新寻求平衡。例如,学校可以探索更加灵活多样的管理方式,既维护秩序又尊重学生的自由;同时,学生也应增强自我管理能力,理解并遵守必要的规章制度。

因此,面对网络上的争议与对立,我们应保持理性思考,不轻易被情绪左右。在理解双方视角的基础上,寻求更全面的解决方案。同时,媒体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避免刻意制造对立、收割情绪。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摆脱“情绪利用”,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理性的社会环境。

(作者系文学院2023级本科生)



上一条: 1717-4-4
下一条: 1717-4-2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