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投稿  |  ENGLISH
 欢迎您访问湖南师范大学网站!

1733-4-3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17日 13:05 点击:

□伍浩程

沙枣核里的瑜光

一个人,究竟要怎样才能活出自我?

是在灯红酒绿中逍遥,还是于追名逐利中沉湎?

时代的帷幕,起起合合,而其中的答案,在这舞台上演绎万象——

……我拾起了那颗沙枣核。

(一)

当我推开病房门时,铁制门轴发出沙哑的呻吟,年过九旬的老人侧脸的轮廓被暮冬的日光拓印在蓝白条纹枕套上,银发像团揉皱的锡纸。她枯瘦的手指在棉被褶皱里游走,仿佛在抚摸着某个看不见的黑板,监护仪的红光在绿萝叶片上爬行,好把那抹翡翠色啃成破碎的暗影。

“黄老师,我来看望您了。”我将花篮轻轻地放在她的床头,并把一包沙枣核放在她的手心里,她双手抚摸着沙枣核,突然精神一振,浑浊的瞳孔泛起清亮的水光。阳光穿过窗棂在她脸上织成金线,皱纹的沟壑里涌出咸涩的潮水——那是塔克拉玛干的风蚀出的沟谷,也是几十年来粉笔灰堆积的河床。

(二)

1951年的湘江,裹挟着杜鹃花的芬芳奔流向前。

二十五岁的黄厚瑜站在趸船边缘,母亲缝进行李的蓝布包突然绽开,雪白的花种簌簌坠入浊浪。“莫回头。”她对着翻涌的漩涡默念,却把故乡的晨雾都收进贴身口袋——谁曾想那方绣着并蒂莲的手帕,后来在戈壁滩上抖开,竟也会在她的心田落下一场温润的江南雨。

当西行的列车穿过河西走廊时,铁皮车厢里正漂浮着湘绣鞋垫上的桂花香。她蜷缩在煤油灯晕黄的光圈里备课,那本《教育学》扉页上“有教无类”四个字被玉门关的残月照得格外分明。

“黄老师,您当年在新疆条件那么艰苦,是什么支撑着您坚持下来的呢?”当我俯身向她询问时,她的目光忽地如暮色般苍茫起来。不久,她颤颤巍巍地指了指那颗沙枣核。

很显然,阿克苏的月光是淬过火的刀刃,比故乡的月亮锋利得多。三十七个民族的孩子围着红柳丛垒成的课桌,维吾尔族男孩的羊皮袄蹭着哈萨克姑娘的艾德莱丝绸。当她教着“蒹葭苍苍”时,骆驼刺的根须在沙地写下倔强的字行;当她念着“满船清梦压星河”时,塔里木河正把繁星揉碎在粼粼波光里。某一深夜,沙暴撕开地窝子的棉帘,她脱下嫁衣裹住冻僵的牧童,湘绣的牡丹在风沙中怒放成不灭的火焰。黎明时抖落衣襟,簌簌坠落的不仅是盐粒——还有大漠的泪,母亲熬干的思念,以及岁月结晶的舍利。“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她在心里暗忖着。

我又展开泛黄的《新疆教育报》问道:“黄奶奶,您还记得这张报纸吗?

照片里裂开的土墙缝中,铃铛刺的嫩芽正偷听少女们的诵读。暴雪压垮校舍那夜,她跪在供销社柜台前,翡翠玉镯在玻璃上磕出清脆的呜咽。运砖的毛驴车翻下冰坂时,怀中的试卷在棉袄里酿成温暖的窖藏。当牧民扒开雪窝,看见散落的青砖上开满殷红的雪莲——那是她鬓角渗出的朱砂,在零下三十度的寒风里凝成永不凋谢的春天。

干裂的唇间微微颤抖,似乎传出了维吾尔童谣的旋律。黄奶奶回忆着,1982年的夕阳把离休证染成胡杨金色,她将最后一沓钞票换成图书,“孩子们说新书的油墨香,比马奶酒更醉人。”她喃喃自语。

(三)

1984年,衡阳火车站。

冻雨中的老人抱着褪色的蓝布包走下月台,潇湘的潮气瞬间湿了边疆带来的风沙。她把新疆的日月星辰都碾成粉笔灰,在家乡黑板上写下“坎儿井”与“雪莲花”。退休金存折上的数字流淌成河,载着贫困学子驶向知识的海洋。抽屉里珍藏的明信片正在举行多民族聚会:哈萨克少年在清华园拍的初雪,维吾尔姑娘当教师后寄来的第一支粉笔,还有湘西大山里孩子们用野花拼成的“谢谢奶奶”。

“黄奶奶……”我握住她青筋盘结的手,掌心的纹路里蜿蜒着沙丘。老人睫毛上的光阴正在簌簌掉落,监护仪的滴答声与远方下课铃声在暮色中跳起圆舞曲。

我翻开牛皮封面的笔记本,湘绣书签停驻在泛黄页角。最后的字迹像沙枣树的根系般虬结:“我愿做一粒沙枣核,埋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泪水模糊的视线里,无数个小辫子从时光深处走来:在河西走廊的列车里备课的,在红柳丛中板书“仁者爱人”的,在雪窝里紧抱试卷的......她们化作戈壁滩上的芨芨草,抑或变成帕米尔高原的星宿,在孩子们的眼眸里种下璀璨。

监护仪的波纹频繁地抖动着,而她的呼吸渐渐与晚风同频。月色爬上床头柜,在相框上静塑时光——1953年的黑白照里,双辫姑娘手中的课本卷成望远镜,校牌上“未来”二字还沾着新鲜的桐油香。七十载星河在她瞳孔里流转,江南的烟雨与戈壁的朔风在皱纹间和解,最后凝成绿萝叶尖欲坠的露珠——而那里,晃动着无数个正在晨读的黎明……

(四)

所以,对于开头的那一问,我也有了自己的回答。

有人选择在霓虹灯里肢解灵魂,也有人决意在珠宝匣中沉溺空无。

而她,将血肉碾作春泥,让千万粒种子在时间裂缝里找到破土一隙。

活出自己的模样,不过是把生命化为火焰攒在手心,再一挥手,变为无数星尘。

而在黄老师的身上,我看到了教育的力量,也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就像习总书记所指出的:“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她的瑜光,将指引着更多人前行,把智慧的火种洒向祖国广袤的边疆。

(作者系文学院2024级本科生)



上一条: 1733-4-4
下一条: 1733-4-2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