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投稿  |  ENGLISH
 欢迎您访问湖南师范大学网站!

1736-3-3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14日 17:58 点击:

□ 彭建国

让劳动精神的时代光芒照亮民族复兴之路

自我国将194951日定为法定劳动节计,今年51日即是第76个法定劳动节。劳动节的庆祝方式通常都围绕表彰劳动者贡献、倡导权益保障和促进社会团结展开。常见的庆祝形式有游行纪念、表彰劳动者、举办文艺活动与社交活动、开展志愿服务、节日慰问和劳动教育等。这些都会给劳动者带来劳动节庆的仪式感、获得感、幸福感。劳动节不仅是庆祝与放松的契机,更是社会反思劳动者权益现状、推动公平发展、让劳动精神永流传的时刻。在我国第76个法定劳动节庆之际,谨献三点思考如下。

一、深化对劳动的认识,树立正确劳动观。对劳动是什么这个问题,认识最深刻,论述最精辟的莫过于马克思、恩格斯。在马、恩看来,劳动是人以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劳动造就了世界和人自身,劳动对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由此说,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崇高、劳动最美丽、劳动最幸福是无比正确的认识。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劳动的本质正在进化。这为我们深化对劳动的认识、树立正确劳动观创造了条件、提出了时代要求。一方面劳动形态发生了改变,如今部分重复性劳动正在被AI替代,但是人类劳动并未消失,而是转向了创造性、情感性的更高阶形态。另一方面,劳动价值呈现出扩展态势,劳动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自我实现与社会贡献的途径。当今时代,人类的体力劳动在减少,但脑力劳动、协作创新的价值更为凸显。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因此,劳动永不过时!

二、把握劳动精神要义,彰显劳动精神的力量。劳动精神内蕴于劳动之中,它是每一位劳动者为创造美好生活而在劳动过程中秉持的劳动态度、劳动理念及其展现出的精神风貌。劳动精神的生成过程就是物质转变为精神的过程。在我国,劳动精神的生成,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的劳动奋斗为实践基础,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统劳动思想为文化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理论基础。劳动精神的生成是“两个结合”这一最大法宝的有力印证。劳动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文明进步的精神基石。它不仅是激励人实现人生梦想、改变自身命运、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动力,也是国家繁荣、民族强盛、人民幸福的强大动力。基于劳动精神,在我国进而生成了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科学家精神、教育家精神等精神财富,成为了党的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内涵丰富,我们要把握的核心要义就是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充分尊重劳动过程的客观规律,坚守劳动者品德的诚信准则,筑牢践行劳动精神的思想根基。劳动精神的践行,就是要彰显劳动精神的力量。我们要深刻把握劳动精神、践行劳动精神,促进劳动精神的力量转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

三、大力加强劳动精神培育,让劳动精神绽放时代光芒。劳动精神的培育就是要让劳动精神深入人心。劳动精神培育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劳动精神并不会自发生成,需要有意识、有组织地进行精准培育。劳动精神培育的本身就是创造性劳动。劳动精神的培育过程就是将劳动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劳动成效的过程。当前,劳动精神培育面临着社会对劳动价值认知割裂、转型不适和代际差异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劳动教育课程形式化、培训工具化、保障机制缺失等困境。针对这种种问题,作为高校教育工作人员,我们必须拿出可行思路、务实行动,从劳动精神培育的困境中走出来。大力加强劳动精神培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高度重视劳动、重视劳动精神培育,并就劳动、劳动精神及培育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指示批示,为新时代大力加强劳动精神培育指明了正确方向。在大力加强劳动精神培育实践中,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和劳动精神的重要论述、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引,使劳动精神培育融入每个人的成长进程、嵌入社会发展脉路、汇入文明进步长河。要从工具理性转为价值理性,在价值认知上跟上时代步伐,深化对劳动价值的认识,深化对劳动精神时代内涵的认识,深化对劳动精神培育时代价值与培育规律的认识。要注重劳动精神培育方式方法创新,特别是要拓展数智载体运用,让新技术将劳动精神培育活起来。要坚持系统观念,在有效发挥学校作为劳动精神培育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的同时,注重学校与社会、家庭多元协同,加强产教研系统集成,形成劳动精神培育的合力,让劳动精神的时代光芒照亮民族复兴之路。

(作者系学校机关党委副书记)



上一条: 1736-4-1
下一条: 1736-3-2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