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投稿  |  ENGLISH
 欢迎您访问湖南师范大学网站!

1736-4-1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14日 17:59 点击:

□张文静

生生不息:领悟生命本色之美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这座四百余年的古园,琉璃早被剥蚀,门壁已然破朽,朱红墙漆褪色,只有老树荫蔽显得越发苍幽。而就是这座荒芜而深沉的地坛为史铁生准备好了生与死的答案。地坛留下他的车辙,也赠予他生命的力量,让他发出“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的喟叹。

命运对史铁生来说是残酷的:1951年生于北京,1969年赴延安插队,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史铁生在身体障碍与精神绝望的双重打击下走过这二十年,是地坛给了他关于苦难和生命的感悟,也让他找到了活下去的勇气和意义。他说,“地坛为了等我,历尽沧桑在那等了四百多年。”史铁生在古园中看见荒芜,却不觉衰败,因为有蚂蚁摇头晃脑、蜂儿悬停半空、草藤自在坦荡、瓢虫振翅西东,“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片刻不息”。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也看到自己的身影。史铁生在地坛里漫长地冥想,在那些因肾病而做透析的痛苦日子里,领悟着生命更替、命运轮转的规律。生命的局限已经确定,唯一能做的便是增加心魄的重量,史铁生必须回答命运的拷问,所以他背负起生与死的思考。病榻上的他对活着有了新的体悟,“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无法逃避,无需畏惧,甚至盼望在死中去看生。

在完成了生存与死亡的思考后,如何生活、如何活着,便成了第一件要紧事。史铁生在地坛流连的十五年间,观察这里形形色色、来来往往的人们,猜测他们的人生境遇、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在芸芸众生中探索生命的可能。有一位运气糟糕的长跑运动员,仿佛不断遭受命运的戏弄;一位可爱美丽的姑娘,竟然是弱智患者。如果没有苦难,世界还能存在吗?如果没有愚钝,机智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有丑陋,漂亮又如何幸运?要是没有恶劣与卑下,善良与高尚又如何界定自己成为美德?要是没有残疾,健全是否会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在一连串追问之下,史铁生终于领悟“是丑女造就美人,是愚氓举出智者,是懦夫衬照英雄,是众生度化佛祖”。既然苦难的降临无法逃离,那么苦难的存在必然有他的承担者,人类只能接受苦难——残缺或不幸都是生命的自然形态,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就是接受挑战。

史铁生笔下的文字,似乎永远带着一股昂扬不灭的坚韧,如同他对于生命的抗争。在含蓄蕴藉的词句里、生动幽默的嘲解里,都藏匿着温暖的色调。在生死恒常、变化无常的世界,史铁生接受了苦难与不幸的必然,看到了这样的生命本色之美,将自我救赎寄予文字。

“唢呐声响在过去,响在现在,响在未来,必有一天,我会听见喊我回去”,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一个生命的消逝,正是另一个生命诞生的预兆。“那一天,我将沉静着走下山去,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当然,那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吗?”当全人类全宇宙共同载歌载舞、足之蹈之、死也生也,投入天地大荒流中,日升月落,生生不息,这便是生命的永恒与伟大之处,便是史铁生对于人类大爱的领悟。这样平易近人、温柔隽永的文字,或许不会再有了,这样不幸与大幸的跌宕人生也不会再现。数年之后,也可能是现在的时时刻刻,总有人会听见史铁生的劝慰:“试着活一活”。他没有故去,而是如梅尔基亚德斯般永生于书页之间,我们仍可以透过文字,看见书案前孤灯一盏的温良先生。

(作者系文学院2023级本科生)



上一条: 1736-4-2
下一条: 1736-3-3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