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琳:科研路上的追梦人
柴琳,中共预备党员,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22级本科生,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金奖获得者。曾任院学生会主席团成员,获湖南省大学生艺术展演三等奖、校一等奖学金、校四星大赛非专业组一等奖。主持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并结题;作为主要成员参研课题,以共著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3篇。获评校三好学生、百优共青团员、优秀学生会干部、“洋光优秀学生干部奖”、优秀实践个人等荣誉奖项30余项。
本报通讯员 清漓 日前,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落幕,我校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22级本科生柴琳凭借优异表现,从750名选手中脱颖而出,斩获成长赛道高教组金奖,成为了我校首个该赛事金奖得主。大学三年多来,柴琳怀揣着对化学学科的浓厚兴趣,坚定不移地跋涉在科研之路上,实现了从“化学爱好者”到“准科研工作者”的跨越。
缘起:童年玩具点燃科研火种
谈起与化学的缘分,柴琳的思绪回到了儿时。由于妈妈从事化学相关工作,让她在童年就拥有了一个特别的玩具——球棍模型。作为一种表现化学分子的三维空间模型,一棍一球都体现着化学的奥妙,将她引入了神奇的化学世界。“从接触化学起,我就从未改变过要将它作为专业志向的想法。”柴琳说道,“这是一个拥有着神秘未知和力量的世界,我想要用一生去探索。”
96项高考志愿全部填写化学相关专业,让柴琳如愿以偿地录取到了我校化学化工学院。在学院的培养下,她开启了在化学领域的探究,踏踏实实地学习基础课程,夯实专业基础。“除了四大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专业课,学院还开设了相应的实验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都为我夯实了做科研的基础。”柴琳说道。而课程学习之余,她积极地聆听老师及学长学姐们的讲座,如饥似渴地吸收着前辈们的经验得失。“听完师长们的报告,我明确了一点,那就是如果想从事科研工作,在本科阶段开启科研训练是非常必要的。”于是在大一下学期,她申请加入导师课题组,进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启了实验训练。
蜕变:从“小白”到SCI论文作者的成长
“最开始进行实验训练的时候并不是很顺利,一度陷入自我能力的怀疑中。”柴琳告诉记者那个时候的她——实验仪器不会使用,实验操作不熟练,实验原理不理解,接踵而至的难题让她十分困顿。但幸运的的是,她遇到了很好的领路人。“在我向老师和师兄师姐们求助时,他们非常耐心地解释实验原理,手把手教我操作。”柴琳说道,她也很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一步步成长,从最开始只能一知半解地听师长的讲解,到后来能够和他们自如地交流思路想法。“成长的过程虽然举步维艰,但是在发现进步后,我很快乐。”
柴琳几乎将所有的课余时间投入实验室学习,只要不上课,她都会来到实验室进行实验或者阅读文献,经常忙到晚上11点多才能回寝室。“虽然身体有些疲倦,但是我的精神是充实的。”她笑着说道。从大一下学期开始的每个假期柴琳都主动留校做实验。她的家乡在2000公里之外的大连,“虽然也很想回家和父母团聚,但是我清楚只有放假的时间才能将全部精力投入实验。好在父母都很支持我,假期他们还会从大连飞过来看我,让我感觉非常幸福。”
自2023年进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起,柴琳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酶多功能反应器调控监测H2O2/GSH水平及级联催化治疗初探”的研究。2024年3月,她以第一负责人身份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基于金属有机框架-金属氧化物纳米酶的双通道传感平台的构建与应用》,获得省级立项。在这一年里,她全身心地投入项目研究中,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提升科研素养和实验能力,哪怕遇到重重阻碍也没有想过放弃。“最近的一次困难应该是论文的撰写,第一次尝试用科学的术语将完成的实验工作清晰地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谈起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柴琳说道,“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直面它,从第一版手稿到终稿,其中图表画了十几个版本,内容更是改了几十遍。”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截止目前,柴琳以共著作者身份于JCR一区期刊发表SCI学术论文共计3篇。
进击:三年备赛终夺金背后的坚持
2023年10月,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启动,刚刚大二的柴琳就主动报名参加,“作为一个新赛事,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柴琳说道,“但是我对职业目标一直有着清晰的规划,于是我就根据自己既定的规划作准备。”遗憾的是首届职规赛她以校二等奖告终,并未晋级到省赛。但是她没有停止成长的步伐,始终潜心实验室探究工作,沉淀积累。
大三上学期,带着对职业目标的坚定信念和科研学术的丰富经历、成果,柴琳再一次踏上了职业规划大赛的旅程。从2024年10月到2025年4月,历经院赛、校赛、省赛、3期训练营、国赛选拔赛、全国总决赛,一场场的阶段性赛事,一次次地培训,一遍遍地修改优化,其间不乏困顿迷茫和停滞,甚至曾经全部推翻重新再来。虽然过程十分艰辛,但在指导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她的作品越来越饱满、丰富,她的表现越来越优异。
“其实在训练营期间的路演我是很没信心的,因为那个时候我知道自己的作品不够好,但是不知道如何去改。”在停滞了一段时间后,老师的启发突然让她有了灵感,于是推翻重来。“不记得为这个比赛熬过多少通宵,但是我对总决赛前几天的平静记忆犹新,那是因为我对自己的作品有一定的底气,正是这样的底气加持,让我在国赛的赛场上顺利完成了陈述和答辩。虽然等待最终结果的时候很煎熬,但是那时我已经没有遗憾了,因为我知道我做了所有我能做的,已经呈现了我所能达到的最佳水平,任何结果我都接受。”在得知自己拿到国家金奖时,柴琳和指导老师相拥而泣,这来之不易的荣誉是对她们努力付出的最大肯定。
平衡:学习工作科研并行的修炼
在大一大二时期,柴琳积极参与学生工作和社会实践,曾任院学生会主席团成员,连续两年担任班级学习委员并在大一作为队长带领团队进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于我来说学生工作的经历是非常宝贵的,这段经历磨砺了我的能力,见到了许多优秀的人,带给我的成长和收获是无可替代并受益终生的。”回想起自己的学生工作经历,柴琳感慨到。
除了表达沟通、组织协调能力的锻炼,学生工作的经历更让柴琳明白如何平衡各项任务,合理安排时间。“有时候很凑巧,重要的事情总会赶在同一时间段出现,比如实践活动的筹备、期末考试的复习、四星大赛的比赛演出和大创项目的答辩以及日常的实验和学习……”柴琳回忆到,最开始她压力很大,感觉没办法同时完成很多事情。可慢慢地经历得多了就变得从容很多,现在就算突然面临很多任务也能淡定地根据任务的重要程度和紧迫性进行合理规划安排。“平衡是一生的课题,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在本科阶段就得到了这种磨砺。”
回顾过去的大学生涯,柴琳发现自己的每一段时间节点都有着丰富的经历和珍贵的收获,忙碌的时间和从未停下的脚步让她快速地成长。展望未来,她表示将像职业规划大赛中展现的那样,在科研的道路上一往无前。“科研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我接受一切艰难险阻的出现,我将用我全部的力量去面对、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