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投稿  |  ENGLISH
 欢迎您访问湖南师范大学网站!

1737-4-3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21日 11:19 点击:

□叶雨欣

梦醉桃园

晨曦初始,桃园深处,田地十亩,草屋八九,树荫摇曳,满院生幽。陶渊明昨晚睡得轻浅,一向勤勉的他,此时还半梦未醒。

第一次抬眸,陶渊明忽怔,书案端坐,烛光闪烁。墙上画中的人物是正值风华的曾祖父陶侃,而自己似是五六岁的模样,身边的长辈正滔滔不绝讲述着士族的使命与前途。

万语千言,陶渊明只觉得胸中澎湃着不属于自己这个年纪的气韵,这些似曾相识的话语,让他只想骞翮远翥。

眼眸低垂,倏然一愣,陶渊明发现自己正在去寻外祖父孟嘉的路上,身旁的母亲憔悴不已,不时垂泪。父亲离世,母子无依,只能投奔外祖父。他看着外祖父潇洒自在乐逍遥的背影,在内心深处,一种隐逸的追求油然而生,可耳边仍回荡着曾祖陶侃的教诲。

少年的进取与自在的逍遥在不断叫嚣。他写下“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儒家建功立业的抱负、侠客行的英雄气胆让少年心潮澎湃,他割舍山水田园的喜乐自在,决定放手一搏,去做那顶天立地的好儿郎。

29岁这年,他凭借曾祖父的声望成为江州祭酒,可严苛的门阀制度和仕途的潜规则让他倍感痛苦,无数个时刻他都反复追问自己,“这是你想要的抱负吗,这样的生活是你真正的追求吗?”终于,他踏出了门,他不再是谁的下属,他只想做自己。

可这时的陶渊明真的能只做自己吗?年少的誓言推着他阔步向前,可他的脚步却日益沉重——入桓玄幕,桓玄起兵谋反;母亲逝世,守孝三年;“四十无闻,斯不足畏”;出任刘裕、刘敬宣参军,却次次失望透顶……几经沉浮,他勉为其难出仕彭泽令。可志向高洁的他又岂会为五斗米折腰!

终于,陶渊明辞去了官职,高声唱罢:“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他感到许久未有的畅快,涟漪轻泛,水声柔润,他只想做一个无欲无求的田舍翁。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即便生活清苦,可心里感到从未有的平静安详。

几声鸟鸣让深陷梦境的陶渊明蓦地清醒过来。他看向正好的阳光,千言万语涌向心头:“……茫茫大块,悠悠高旻,是生万物,余得为人。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絺绤冬陈。含欢谷汲,行歌负薪,翳翳柴门,事我宵晨,春秋代谢,有务中园,载耘载籽,乃育乃繁。欣以素牍,和以七弦。冬曝其日,夏濯其泉。勤靡余劳,心有常闲。乐天委分,以至百年……”

陶渊明决心去草屋旁边种下一棵棵桃树,看四季更迭、岁月不居。在某个有桃树相依的日子里,他倚在树下好似又醉了一梦:他看到苏东坡日读陶诗一首,看到辛弃疾写下“须知此翁未死,到如今,凌然生气”,看到有很多孩子诵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突然觉得,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好像有了真正的答案。

这一次,他决心带着那永恒纯真的天性去到桃园深处,去看看栽种下的千万棵桃树,去看看桃花源里和自己一样拥有澄澈心灵的老友,这一次,他不用对影吟诗,自有人为他唱和。

(作者系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级本科生)



上一条: 1737-4-4
下一条: 1737-4-2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