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投稿  |  ENGLISH
 欢迎您访问湖南师范大学网站!今天是:

【光明论坛·温故】常制不可以待变化 一途不可以应无方 刻船不可以索遗剑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刘佳 发布时间:2024年03月27日 16:14 点击:

【光明论坛·温故】

作者:刘佳(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引用“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途不可以应无方,刻船不可以索遗剑”这一古语,强调共青团只有勇于自我革命,才能跟上时代前进、青年发展、实践创新的步伐,为共青团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涂不可以应无方,刻船不可以索遗剑”,这个典故出自东晋葛洪的道家理论著作《抱朴子·外篇·广譬》。涂,通“途”,指道路。这句话意为:固定不变的规章制度无法应对千变万化的社会现象,单一的路径不能通往不同的目的地,在行进的船上雕刻记号无法找到落入水中的宝剑。“常制”指的是一成不变的制度或做法,“一途”指的是单一的手段或方法,“刻船”指的是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遗剑”比喻已经失去的机遇。这句话告诉我们,任何制度、任何理论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面对时刻都在发生变化的世界,我们唯有遵循规律、审时度势、解放思想、不断革新,才能赢得主动;以静止不变的思维应对形势的变化,其结果往往是故步自封和徒劳无功。作者葛洪认为,人们既要顺应自然规律,又要在遵循自然法则基础上努力作为。他在道家无为而治的理念上,借鉴了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创新性地提出其具有儒道结合特点的变化观。这清晰地反映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理念,即始终以变化的世界为依据,明理适变并灵活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变化观,源远流长且深入人心。古代哲人深入探究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规律,通过易经、道家等哲学体系对变化思想进行深入阐述。易经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中“易”的含义之一就是“变易”,象征着宇宙万物的运动和变化,恰是中国古代先贤对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内在联系的规律性洞见。《易经·系辞》载:“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就是对万物演变的深刻诠释,展现了古人对万物万象不断变化的哲学思考,智者顺应此变,方能于乱世中游刃有余。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则揭示了因势利导、随机应变,顺应自然和社会发展潮流的哲理,生动体现了中国人对变化的理解和应对之策,这一传统变化观在中国文化中独树一帜、影响深远。后世贤哲更是从不同角度阐发了这一理念,如朱熹认为“理者,万化之原,又万化之主”;王夫之提出“推故而别致其新”;梁漱溟呼吁“推陈出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变化观源于古代哲学的理念,包含着对变化哲学的独特理解。深刻的辩证思维和对世事变化秩序的洞察,贯穿于中华文明的每一次发展嬗变之中,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变化的深度体悟和独到见解,为现代人提供了理解和应对变化的深刻启发。透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变化观,我们能更好地洞察现代社会的重大变迁,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方案,通过改革和创新为社会发展持续注入新的活力。

不论在儒家、道家,还是易学思想中,变化观都是极其重要的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变化观也对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认识并不断应对社会历史发展中的新形势、新发展、新变化,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深刻把握新时代历史方位,以坚定的文化自觉、宏阔的历史视野、深远的战略考量,对新时代如何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思考,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初心不变、勇于创新,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也是其变中求进的具体表现。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我们党面临形势之复杂、承担责任之重大、肩负任务之艰巨世所罕见、史所罕见。前进道路上,我们要不断从中国传统变化观中汲取智慧涵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魄力、更新的思路,全面推进各领域全方位改革,不断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局面。

《光明日报》(2024年03月27日 02版)

原文链接:https://news.gmw.cn/2024-03/27/content_37227332.htm



上一条: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
下一条: 【光明论坛】适应新质生产力要求 加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