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湖南长沙县最北端的金井镇蒲塘村,儿时的我与村里大多数孩子一样,作为留守儿童和爷爷奶奶住在这个四面环山的省级贫困村。但我的童年生活却并不贫乏也不孤独,因为在我家隔壁住着“湖南好人”寻民强爷爷,一年四季有寻爷爷和他的农家书屋的陪伴。每天放学后,我和小伙伴们都会到书屋阅读课外书,写家庭作业,学唱歌画画,我们在寻爷爷的辅导下幸福快乐地成长。
乡村孩子有了健康成长的学习乐园
寻民强爷爷今年80岁,退休前长期担任乡村小学教师。在任教期间,他发现整个金井镇没有一个图书馆和正规书店,乡村学生阅读课外书成了一种奢望。于是,让乡里孩子能够阅读课外书的愿望在寻爷爷心中萌生了。
2008年,正逢长沙县启动“一村一书屋”全民阅读活动,寻爷爷积极响应。他腾出家中房屋,拿岀自己多年的藏书,加上县图书馆的支持,共收集了500多册图书,建成了一间30平方米的农家书屋。从此,偏僻的村落一改往日的冷清,放学后的孩子们,三五成群奔向书屋,如饥似渴地阅读课外书,村民也三三两两登门借阅图书,闲逛打闹的少了,玩麻将的也少了。大家尝到了阅读的甜头,越来越多的人主动捐书,很快,藏书就达到了1万多册。2012年,寻爷爷拿出全部积蓄25万元,扩建了一幢面积140平米的新书屋,除了两间阅览室外,还增加了资料室和活动室。
寻爷爷的书屋成了我们的第二课堂。记得小学二年级的暑假,寻爷爷开设了写作入门课,刚开始,小小的黑板前只有包括我在内的两个学生,他为我俩解读范文,教写作文,在他的指导下,我完成了第一篇习作,参加了第一次演讲比赛。后来学习的学生多了起来,寻爷爷便举办了寒、暑假读书班和托管班,除了课外阅读,他还教孩子们琴棋书画、文明礼仪、环境卫生知识等,大大提升了学生们和周边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村民有了脱贫的精神食粮
寻爷爷常说,乡村要脱贫,教育需先行。他把乡村教育振兴的职责牢牢扛在肩上。除了将农家书屋打造成孩子们的学习乐园之外,他还根据村民需求,多方收集有关绿茶、黄桃种植和养猪、养牛、养鸡等技术方面的书籍,为乡村发展提供精神食粮。村民们说,农家书屋是我们脱贫致富的“宝库”。
为了推进文化与科技知识的全面覆盖,寻爷爷在创办书屋的同时,对散居在边远地方或行动不便的村民启动了摩托车送书入户阅读服务。每天晚上,他将老人喜欢看的故事书、学生们爱读的文学作品、中青年需要的农业科技书籍一一准备妥当。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田野时,寻爷爷便披着晨光骑着装满书的摩托车出发了,这已成为乡村道路上的一道靓丽风景。
2013年,寻爷爷在送书路上意外摔伤,家人们后怕不已,强烈反对他继续骑摩托车。于是他在69岁时决定报考汽车驾驶证。因高龄老人学车困难重重,他先后遭三位教练拒收,最后凭着坚定的信念和强大的动力,终于说服教练接收自己,并一次性通过全部科目考试,在70岁生日之前拿到了驾照。从此,寻爷爷开始驾驶汽车送书,送书的距离更远,送出去的书籍也更多了。村支书说:“我们村能够脱贫致富,要给寻老先生记一大功。”
书屋的故事仍在延续
年复一年,寻爷爷和寻奶奶精心打理着农家书屋,整理书籍、打扫卫生、准备茶水、辅导学生们做功课、组织各项活动,寻爷爷的书屋从不打烊,也从未收取过任何费用。
去年暑假我回到蒲塘村,去看望寻爷爷,重访他的农家书屋。如今的书屋发生了很大变化,阅览室、报刊室、资料室及活动室窗明几净,设施齐全;寻爷爷组织的夏令营和冬令营已成为乡村孩子们最喜爱的活动;农家书屋还时常会出现大学生的身影,他们有的来参加假期社会实践,有的是前来支教的志愿者;许多记者前来采访这位心有大爱的老先生,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寻爷爷和他的农家书屋的故事。他被推选为2023年“湖南好人”“全国优秀农家书屋管理员"。
农家书屋让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有的东西却依然如初。当我向寻爷爷提及小学写的第一篇作文时,他仍记忆犹新。10多年来学生们在书屋里阅读后,写的每一篇读后感,他都装订成册,完整地保存着,他说这是孩子们留给他的最好礼物。借阅书籍的登记簿,换了一本又一本,有的已经泛黄了,仍一摞摞整齐地摆放在资料柜里,无声地述说着过往的如歌岁月。孩子们和寻爷爷的合影依旧被高高挂在墙上,只是现实中的他,额上多了深深的皱纹,头上满是苍苍白发,但他依然保持着初办农家书屋时的那股热忱。他微笑着对我们说道:“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会一直把农家书屋办下去。实在干不动了,还有你们呢。”
我见证着农家书屋的变化,书屋的故事也一直伴随着我成长。如今的我已成为省城一所师范大学的学生,每每想起寻爷爷戴着老花镜在黑板前讲课的身影和他那慈祥的脸庞,总是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深深的感激与发自内心的敬佩之情。寻爷爷将成为我终生学习的榜样。大学毕业后,我将像寻爷爷那样,努力地做一个人民的好教师,数十年如一日地保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高度责任感和高尚的教育情怀,手持三寸粉笔,胸怀一颗初心,躬耕三尺讲台,无怨无悔地奋斗一生。
农家书屋的故事将由我们来续写。
编辑:黄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