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投稿  |  ENGLISH
 欢迎您访问湖南师范大学网站!

1741-23-4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1日 22:49 点击:

不忘来时路 永怀母校情

——在2025届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发言

□ 邓郭欢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作为毕业生代表,感谢母校让我在此告别与告白,虽然我深刻地知道,我没有办法代表任何人。今天,我想分享三处关于师大的地标印记,如果我的所思所想,能与校友们有些共振,便是荣幸。

这里,有一条路叫麓山路。还记得拖着行李箱初抵麓山路的模样吗?时光太快了,就像本科后的加速键,读研的时光短暂而充实,塞满了论文与孤灯夜战,填满了实习与奔波,也浸透了长沙的“水深火热”,还没好好感受推门即是风景的师大之美就要毕业了。在这座花园般的校园里,幸运地遇见了三两知己或者那个ta,是那个我们在致谢里浓墨重彩的名字,我们曾在实验室、逸夫图书馆、寝室里并肩做过实验、写过论文、聊过招聘,惋惜过逐渐上升的发际线。或许你也时常孤身一人,在电动车上寒来暑往、在图书馆里自我怀疑,感受着成长的阵痛,但好在有麓山南路的风、后湖的暮色,有辣椒炒肉、牛肉饼、盖码饭、小龙虾……

这里,有一种开放叫没有校门。在我心中,湖南师大的边际略大于长沙,它允许我们做个“闲人”,更鼓励我们尽情挥洒书生意气。一个曾经说普通话都十分蹩脚的我,被室友带入了楚魂戏剧社,“楚魂”二字,重若千钧。它的故事始于上世纪90年代,几个文学院的少年一拍即合,乘绿皮火车北上。病重的曹禺先生听说来了湖南的搞戏剧的学生,热情接待了他们。当年轻人忐忑求名,先生目光如炬:“你们的社团就叫楚魂戏剧社吧,惟楚有才,魂魄毅兮。”后来与我同台演出的兄弟,读着古代文学的研究生,毕业后将要踏上戏剧之路。这样开放的二里半,从来不缺故事,更不必说南院、桃花坪、咸嘉湖与张公岭,岁月流转,我们每个人都是故事里的主角。然而,闯入生活的变数与无常,也曾让我们深陷焦虑、彷徨,甚至愤怒。这些时刻提醒我们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本身。而师大赋予我的珍贵铠甲,便是保持开放与少年心气。

这里,有一块刻着“仁爱精勤”四个字的石碑。它矗立在二里半的街头,白天是师大人匆匆掠过的背景,夜晚是广场舞跃动的中心。它的第一个字是“仁”,无关博学,无关事业,更无关成功;我们的校徽也是一个大写的人的模样,就像一代代师大人,在喧嚣中沉静,在热闹中坚守。当你在湖南人面前提到师大时,他们常常会心一笑:“我有一个老师就是师大的。”这份朴素的认同,是师大人的勋章。在这里,我想真诚感谢我的导师,忘不了他指导我们师范技能时的澎湃,忘不了他一字一句为我们修改论文时的严谨,更忘不了他为了学生据理力争时那份“护犊子”的赤诚,他时常告诉我:“从师大出发,人不一定要往高处走,应该要往四处走。”人工智能时代,答案唾手可得。但师大的老师们,用“仁爱精勤”为我们刻下了立身的坐标。老师们的身教言传,最终指引了我们的行动。毕业后,我将回到基层,俯下身去,躬耕于平凡岗位。如今回望,选择投身服务人民事业的初心,正根植于“仁爱精勤”对心灵与精神的持续滋养,它从未局限于书斋的方寸天地。

诗人说,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不管准备好了与否,我们都将从江湾体育馆启程,抵达任何地方。无论未来我们成为学者、教师、企业家,还是在更广阔的天地闯荡,让我们铭记:我们永远是岳麓山下的师大人,是“仁爱精勤”的传承者。

最后,衷心祝愿母校,弦歌不辍,薪火永续;祝愿敬爱的老师们,桃李芬芳,安康顺遂。愿我们每一位: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不忘来时路,常回岳麓山。



上一条: 1741-4-1
下一条: 1741-23-3

关闭